仙游,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的崛起

北京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784103.html

仙游县,位于碧波万顷的海峡西岸中部繁荣经济带,历史上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有浓厚的古典家具艺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勤劳智慧的仙游人将代表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仙作”工艺发挥到极致。仙游县先后于年和年连续两届被评选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同时,她还是“中国仙作红木家具产业基地”、“中国古典家具收藏文化名城”、“全国红木古典家具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仙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这些熠熠生辉的“仙作”品牌创建、申报、评审、获奖和注册商标过程中,我作为仙游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仙游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仙游县仙作古典艺术家具研究院执行院长,亲自参与了这一段难忘的历史。

悠久而优秀的古典家具工艺传承

仙游建县有多年历史,县辖几乎没变,人文底蕴逐代丰厚,有固定的方言习俗,有固定的精神追求,有固定的民间手工艺术传承。其中红木家具的制作与使用已逾千年历史。现境内尚存的龙华寺、三会寺、仙门寺、九座寺、仙游文庙、东门石坊、龙纪寺、度尾镇杨泗宫、盖尾镇前连古民居、石苍乡济川古民居等隋、唐、宋、元明清古建筑,记载了仙游民间艺人高超的手工雕刻、建筑制作技艺。如建于唐懿宗朝(咸道六年,公元年)的九座寺无尘塔,以八角形空心巨石结构搭建,底层子午开门,空心旋级,门框飞龙舞狮,石阶花浮雕刻就,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极品。龙华寺的东西塔建于宋大观年间(年),规模宏大,八角形五层空心体,石艺高超,塔檐欲飞,庄严美观。驰名海内外的县城东门石坊,建于清道光五年,为古宫殿式建筑,碑坊上下间架层迭有序、典雅精美,其上所雕刻的人物花卉、鸟兽、车马等形象不但展现古代官场、民间文化习俗,而且记载了古艺人无与伦比的工匠艺术水平。这石坊的精美构造,属于同类古建筑的顶尖品位。在盖尾镇的龙纪寺六角亭中,保存着清代雕塑的尊精白一色的瓷质罗汉,每尊一尺多高,千姿百态,活龙活现,有非常高的艺术文化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藏品。

仙游手工雕塑艺术不但体现在大型的古建筑上,更可贵的是大量而广泛地运用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将艺术与实用紧密联结在一起,使之因普遍性而更具生命力。千年以来,仙游人把自己喜爱的工艺美术题材,雕刻在日常用品上,如家用眠床、三合柜、供桌、香案、屏风、挂屏,以至于扁担、桌罩、篮盆、首饰、文具、厨具、箱盒等各个领域,这就使得仙式古典艺术广植民间,成为一种厚重而自然的传统艺术保留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起来。

两宋时期,仙游诸多家族冠盖频出,京城与仙游之间的人脉、文脉、艺脉联系紧密。以蔡襄、蔡京、蔡卞等高官为首的一批官宦人家将京作家具、房屋建筑等工艺带回仙游,激发了仙游民间艺人考究制作高档而适用的家具等艺雕热情,纵然是民间一般的器具、建筑物,也染上了艺术的色彩。大量的史迹表明,两宋时间仙游艺雕技术已相当普遍,并且大都十分高雅。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仙游人口骤增,市镇雏型开始出现,手工艺术品制造也进入了小规模发展的阶段。雕刻技艺的发展必然在用料方面逐渐考究。特别是仙游民间流存的木雕器具的用木,已呈现名贵化。仙游多山,山上长有丰富的名贵树木,如花梨、檀木、黄杨木、红豆杉、鸡翅木、水银、银杏和龙眼木等。有充分证据显示,明代开始仙游已开创了红木文化先河。这时海禁已逐渐打开,以郑和出洋为标志的海上货运日渐兴起,仙游古属泉州这一东方大港,并且据有海岸线,因此那时开始仙游民间的红木家具等制造业已广泛融入海上丝路的时代大潮。同时,从明清开始,仙游人已开始移居东南亚等海外,仙游的红木家具及其工艺术已开始流转海外。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东南亚资源丰富的各类红木原材也开始运抵仙游。

这时仙游民间匠班,已逐渐形成仙作特色,其业绩主要体现在仙游现存的寺庙建筑装饰、民居传统建筑装饰、家具、佛像、佛具、道教法具等方面。

进入民国时期,几十年间虽然战祸绵延、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但红木家具的制作传承并没中断。作为谋生的重要手段,仙游红木家具工匠仍具一定的实力。这时以家庭作坊或单独游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师带徒为技艺传承途径,维系着仙游木工艺优秀传统的延续。至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仙游红木家具工艺从业人员已呈现出集聚式的雏形。如榜头镇的坝下街、紫泽村、紫洋村、溪东村、溪尾村;城关地区的十字街、坝垅村;度尾镇的中岳村;龙华镇的磨头街;盖尾街、杉尾街、赖店街、郊尾镇、枫亭街等处。这些地方的木匠为民间盖房、造眠床、制作生活用具等。闲散的小活则师傅独干,或师带徒帮干;遇上中、大型建筑工程,工匠们则相约出道互相支持,组成临时团组,协力攻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视雕刻等传统工艺的制作与发展。那时社会上百业待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房、置业、商贸等各行各业开始发展繁荣,木匠队伍有所扩大。年,仙游县供销合作总社将闲散民间的木匠、竹器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木器社、竹器社。人民公社化后,人民政府在县及各个公社办起了22个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木器社,将有传统工艺制作技能的人员集中安排进厂,按计划生产、制作木具,承担集体建筑,生产、生活工具制作的任务。这22个厂有木艺、竹艺技术人员共计近人。这时,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创作方针的指引下,仙游各木器社、竹器社艺人把著名的仙游国画艺术与精湛的木雕艺术融为一体,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城关、盖尾、枫亭、榜头、度尾等县重点木器社都有刻花工种(工艺组),艺人们的作品有多种的山水、人物、草木、飞禽、走兽、云雾水纹、吉祥神物等雕刻,以黄金装裱、老漆描绘在床、橱、桌、椅等木家具,樑、柱雕刻图案上,以及佛像等菩萨上,产品精致美观,传承了仙作工艺的精髓,深受群众的喜爱。年,仙游县民政科在城关公社柳坑大队创办仙游县福利雕刻厂,吸收一批工艺技术人员雕刻花鸟山水工艺品,年产0.26万件,产值1.90万元。是年全县木器厂木雕车间生产木雕制品大部分供出口外销。年后,全县各木器厂、竹器厂在党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的指引下,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大批红木手工雕刻品,主要是佛像、神仙、吉祥动物、生活用具等,供出口之用。年,榜头工艺厂成立,从事木雕艺的技术员多人。年,榜头木器雕刻厂制作的关公雕刻像获得省外贸美术工艺奖。年,坝下街艺人制作的弥勒佛获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创作奖。

这段时期,属于公有制的集体性质企业——县、社各木器社,以各相应地著名木雕师傅为核心拢聚了20多支工艺美术专业技术队伍,很好地继承了仙作传统的工艺技术,保住了仙游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瑰宝。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向国际敞开国门的大好时光里,这批工匠在“技术革命”运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才智,在传承中研发了许多新的木雕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远销外国市场,年,在县八大类出口产品工艺品独占鳌头,出口额达多万元,业绩引人瞩目。同时也给民间群众造作了各种各样的木艺用具。但应看到,也因为那时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限制,各厂、各技术人员只能按下达生产指标运作,因此制约了仙游木雕工艺事业的发展。但这10年中组建的木艺专业技术队伍,恰如“十年磨一剑”一样,为后来仙游红木古典家具制造业的兴盛备下了扎实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蓄势已久的仙作制造业异军突起

年之后,中国大地上改革开放飓风骤起。在传承、坚持仙作工艺传统中奋进十多个年头的木器工艺社,随着人民公社的全面解散而自行撤销。各厂的木艺技术人员原本就是农民,厂子撤后便各自返回农村务农,这种“一刀切”的撤散给他们带来了工艺美术业得以充分发展的春天。

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在集体化的厂中上班,必须遵守包括生产计划指标在内的相关规章制度,从而主观能动性和劳动积极性受到紧紧的束缚。由于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各工厂实行统一的低标准工资制,以及没有奖金等激励机制,各厂技术人员及至项目带头人的专业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许多手握绝技特长的师傅便在家中建起木家具小作坊,出现白日在厂上班,夜间、工休日在家制作加工工艺品的现象,于是这就在全县范围内出现许多个隐形的木器(竹器)制作的小子厂,正是这些处于半地下状态(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开小厂)的不起眼木具加工小厂子,成了日后风起云涌的仙游红木古典家具制造大公司(企业)的母体。因此,集体木(竹)器社的解散,成就了各专业技术人员一展宏图的大好机遇。这个富有红木古典家具发展史上颇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举措,比年3月23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提出的让公有制工厂“松绑放权”的历史性举动早了3年。

那时,我刚20岁出头,在枫亭供销社担任工艺品购销员。因为我出身于具有浓厚木雕工艺美术氛围的盖尾公社前连大队,从小就受到古典美术工艺的熏陶。我的童年、少年时期生活在仙游第一山下——著名的杉尾古街、前连古民居(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里,对古街、民居中琳琅满目的建筑雕刻珍品耳濡目染,产生了浓浓兴趣,同时在上小学时先祖亲戚(郭尚先、前清尚书)家中古建筑“芳坚馆”精湛雕刻艺术的吸引,加上著名散文家郭风(表叔)上乘作品的启迪,我初涉了仙游丰厚的古典工艺博大精深的领域。在中学阶段,我认真地跟学黄国培先生(李耕的高徒黄羲的儿子)国画技法,追寻了中国画的传统脉络,增长了自己的艺术知识。正是有了这些基础知识,我在枫亭工艺品购销工作岗位上,钟情于传统工艺品的寻求与探究。在多年任上的时间里,我收购并营销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瑰宝,熟悉了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技巧和艺术渊源。闲时,我常到枫亭三蔡(襄、京、卞)文化遗迹及塔斗山上的天中塔、会元寺和古民居参观,吸取传统工艺精华,积累了一定的古典艺术品鉴赏基础知识。

在枫亭工作期间,枫亭木器社及仙游山区竹木器社生产的各类工艺品、还有民间家庭小作坊制作的小件,都是我收购的对象。许多时候,我到加工场跟师傅学点小艺,一试刀法,结识了不少工艺场上的朋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仙游的红木古典工艺家具的生产、销售日益火红。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红木家具的生产点全面开花。各回家创业的原各木器社技术人员成为红木家具领域里的领头雁、带头羊。他们先是以家庭院落为场地,办起家庭式的作坊,继而广收木匠人,逐渐形成小工厂、小企业。年起,榜头镇坝下、紫洋、仙水、溪尾、东桥、泉山、象塘等村,先后办起木雕厂,生产仿古家具、茶具、人物像、屏风及天然木雕根艺精品等销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城关镇的十字、木兰、五一、团结等街道办起了集聚形的小规模厂,制作建筑木雕、佛像、佛具等工艺品;度尾镇的中岳、度峰、砺山、洋坂、石牌村办起了红木家具加工场、厂;郊尾镇的郊尾、阳谷、长安等村,枫亭镇的霞溪街、学士、埔头等村(街),龙华镇的平原、灯塔、磨头等村(街)纷纷办厂。几年中仙游古典工艺家具制作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一时期除传统艺术品外,创新的产品已有平雕、圆雕两类,人物、花鸟、动物造型的木雕工艺品多种,成为历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的热门货。年全县红木工艺品出口额达37.33万元。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全县个体木雕专业户广露头角,出现了台商独资、合资企业,出口经营活跃。十年生聚,十年成功。仙游县外贸收购出口年总值由年的万元跃升至年的万元,展现出十分喜人的景观,这其中还不包括私营企业主与港澳台直接交易的产值。

年,县外贸公司(国营)停止木雕经营,外销业务由各民营企业主自担,这又一次激活了仙游木雕制作营销的机制,全县红木古典工艺品制作业迈上了又一个新的阶段。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仙游红木雕刻业呈日新月异发展势头。至九十年代初期,全县上档次的红木生产企业已逾-家。其中较突出的有莆田市工艺美术品开发公司、仙游工艺城、坝下仿古厂、梧桐工艺厂、榜头雕刻厂(“大家之家”前身)、度尾雕刻厂、木兰工艺厂、坝下工艺厂、福辉庙宇设计厂、东门志雄雕刻厂、龙华工艺厂、仙游工艺精品有限公司、仙游木雕精品厂、雄威工艺品有限公司、新发工艺厂、仙游玉希仿石厂、庆勇木雕厂、龙华工艺雕塑厂、富艺木雕家私厂、仙游木雕精品厂、紫洋工艺厂、龙威工艺厂、福来雕刻厂、福兴雕刻厂等。这些厂开始运作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沿街设置成品展销厅,把产与销直接挂钩,增加利润收入。

仙游木雕业创造了高额的外汇收入,很快地成为仙游县支柱产业之一。木雕业的兴起也引起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ctech2011.net/hmgn/11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