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杰地灵沙湾何

人杰地灵沙湾何

何氏后人何振邦长时间致力于广东音乐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沙湾音乐后继有人。

南宋年间,战乱纷起,烽火连绵,一个青年才俊为“皇事”四处奔走,无暇顾及家事。待得他返家之时,却不幸一连遭受了父丧、妻亡、妹殒等事,意气消沉之下,决定不再为官作吏,归隐山田。

岁月荏苒,青年后来又续娶了继室,终究在近不惑之年有了子嗣,而在此期间,他亦四出踏勘,寻觅理想的归隐之地,由此发现了青萝嶂下的一个江边小渔村―――沙湾。那时的沙湾地广人稀,山明水媚,还有大量的土地没有开发,正是“有田可耕,有水可渔,有山可樵,有地可牧,生者可养,死者可葬”的理想之所。青年拿出多年的积蓄,购下沙湾一带的大片荒田,举家迁至沙湾,又雇农人,刀耕火种,大力发展农业。后来,青年之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枝繁叶茂,使这一族系渐成沙湾一带的名门望族。

青年才俊名叫何德明,正是本日沙湾何氏族群的始祖。几百年过去了,何姓成了本日番禺沙湾镇的主要姓氏之一,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踏上沙湾古村落的青石路,穿行在古老的屋宇间,淹没的家族往事被悄然揭开,一个个悠远的故事纷至沓来……

心田留与子孙耕

岭南八月,阳光仍然如火般热烈,亮堂堂地照着,让人有种无处可逃的焦灼。可是,当我们在何氏后人的引领下,走进何氏族人世代居住的沙湾古镇时,心底却霎时清凉起来。方圆古镇上,古老的镬耳屋鳞次栉比,将热剌剌的阳光严严实实地挡住了。历经风雨的古镇已有些残旧,但街巷道路上却很干净,同行的人说,这里的人素质都挺高的,就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人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少有文盲。

沙湾素有“文化之乡”的称号,除何氏族群外,还有“王、黎、李、赵”四大姓氏。5大姓中,何姓最为壮盛,从始祖何德明膝下的四子十孙起,至今日,何氏子孙已超过了2万人,一个家族就在沙湾一带建起了121座祠堂。祖祠留耕堂是范围最大的1座,“留耕”之意取自先祖的“心田留与子孙耕”1句,相传,何德明携妻儿在沙湾定居以后,不但雇人开发荒田,还亲身耕作,并严格要求儿子们认真读书。在其严格督导下,子孙子弟功成名就者众,沙湾何族由此声名鹊起。“心田留与子孙耕”,正表达了何氏先祖治家的两大方法,一是要修身养性,二是要劳耕不辍,如此方能传承百年家业而长盛不衰。

几百年来,虽然子孙后世的境遇各有高低,但是何氏族人尊师重道之风却一脉相承,从中更出现了很多文人才俊,在岭南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除远近闻名的沙湾三杰外,何氏家族中更有很多奇人逸事。比如,有一个叫何厚琏的族人,自幼喜欢机械,曾研制了一个小机关装在窗内,小偷来光顾时,震动了掣板,便会被钳形铁箍牢牢箍住,脱身不得,从此不敢来扰。后来,他到美国去旅游时,看见火车,回国后,又自己购买材料,设计施工,造出了1辆小型机车,并成功地在自行铺设的环形小铁轨上开动了起来。若干年后,经过机械工程师的鉴定,发现小机车与我们平日所见火车的构造迥然不同,原来何厚琏当初在美国没有机会拆看火车的机件,他的机车完全是自己别出心裁的设计。

音乐声声飘曲巷

前人种树,后人纳凉,经过几代人的耕耘,何氏家族的先祖们为后人攒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后众人不但具有大批的田产收入,还有祖祠的“分荫”(每份“荫”相当于7亩田的租值),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就能过上悠游的日子了。有钱有闲的何氏族人开始在一些场所聚集聊天,吟风咏月,一些好音乐的人开始玩起了音乐,一时间,名流往还,好音闻于市井。

据《何氏族谱》记载,元朝的何文可“善弹琵琶”,他的元配夫人区氏出身名门,“亦通音律”,与其夫唱妇随。他们的两个儿子―――子霆和子和,也“学律吕之学,闲以丝竹之音以奉于亲”。这是沙湾人擅音乐的最早文字记载。尔后,音乐人材层见叠出,清代嘉庆年间,沙湾的何博众独创了“10指琵琶”的弹奏技法,在广东音乐中引领一代风骚。其孙何柳堂更发扬了祖父遗风,整理创作出名曲《赛龙夺锦》、《晓梦啼莺》等,流传后世。他与另外一房的何少霞、何与年并称沙湾3杰,缔造了广东音乐的“黄金时代”。

浓厚的音乐氛围绵延了几百年,如今已退休在家的何氏后人何振邦说,沙湾许多人家,一家人就可以演出一台戏。这样的人家,何振邦再熟习不过了,他妻子的外家便是这样的戏剧之家。妻子何卓玲在沙湾当地是众所周知的花旦。她的爸爸和叔叔在沙湾的“青年剧社”里,一个是伴奏师,一个饰演丑生。因着祖传的原因,何卓玲天生一副好嗓子,从小就是文艺骨干,10四五岁时,还受广东电台之邀,为《渔家姊妹笑吟吟》、《落雨大》等4首广东音乐录音。4首音乐后来又选送到中央广播电台,面向华侨广播,许多四五十岁的粤籍华人当年都听过这个小女孩银铃般的嗓音。

同乡的人都笑嘻嘻地说,何振邦和何卓玲就是由于音乐而走到一起的。何振邦酡颜着,不置可否。事实上,一直从事文化工作的何振邦,从小也是个文艺活跃份子,考过艺术学校,自学过作词作曲,退了休,又全心研究先人的音乐成绩,在音乐方面颇有想法。由他谱曲作词的《大只广》和《睇龙船》等曲目,经妻子的全情演唱,取得了省市文艺汇演的很多奖项。这大概可以作为什么氏宗族现代版的夫唱妇随而载入族谱吧。

闲情逸致侍兰花

生活富庶的何氏族群历来都很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问题,但许多人读书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多享受祖宗的“荫泽”,不用为生计奔忙,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所以,近代许多何氏后人的生活过得相当闲情逸致。

76岁的何业佳老人在本日的沙湾何氏宗族里,辈份颇高,在他的记忆中,存储着很多他的祖父辈们的生活片断。何业佳的父亲是佃农,家境富裕,且又是个儒雅之人,闲来酷爱侍弄兰花。事实上,除音乐,优雅的何族子弟也十分盛行养兰花。

何业佳是父亲的第八个孩子,他13岁时,父亲已73岁了。那时,他家里种了几百盆的兰花,密密匝匝地摆满了祖屋的庭院及楼顶平台,其中不乏“企甲白墨”和“金丝马尾”等名种。市场上,当时一株白墨可以换一担谷,而1株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金丝马尾又可换10株白墨。这样算来,那几百盆兰花真是价值不菲,但父亲却从没打过要买卖的主张。父亲渐渐老去,照顾不了那些兰花了,便传给了家中老幺何业佳。

可是,几百盆兰花却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1938年,日军的敌机在沙湾上空盘旋的时候,看到古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镇上有很多人家的屋顶上罩着黑棚,不明就里的敌军便专门朝这些“黑洞”轰炸,娇弱的兰花自然没法幸免,所幸主人早已离家避难,逃过此劫。

时局动荡不安,何业佳再不能像父辈那样闲心养花了,但也一直时有时无地种着,聊作一点寄托。直到“文革”过后,何业佳才又正正经经地在屋顶支起了架,搭起了棚,开始种兰花。

“兰花特别需要阳光,但又不能直射,得用纱遮住。要让花处在透风和湿润的环境中,种养兰花的盆要多开小孔,保证疏水的通畅……”站在何业佳老人家中的天台上,身旁是郁郁葱葱的兰花,幽静的花香缓缓地氤氲着,耳中清晰地传来老人的养花之道,“最主要的是,兰花即便开始种得不正,往后它也能长正的,十分正直。”老人不经意的1句感慨却让我们心生震动,一分耕耘,一点闲情,一心正直,正因为此,沙湾何氏得以家大业大,沙湾文化得以繁荣昌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ctech2011.net/hmgn/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