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大红灯笼是必不可少的点缀,人们扎灯笼,挂灯笼,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高悬起来。
提到灯笼,就不得不提到红木宫灯。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制作时工艺复杂,一般先以细木为骨架,做成八角、六角或四角型,然后在骨架之间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外绘各种图案,一般形制较大,悬挂在厅堂梁上。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
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宫灯"之名,由此而生。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宫灯制作技术也由宫廷传入民间。
宫灯始于东汉、盛于隋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藁城宫灯纱圆灯、罗汉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珑玲世人叹,艺绝神仙惊"。藁城屯头宫灯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据传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此地,见到工艺精湛的灯笼爱不释手,遂命待从精选数盏,悬挂宫中,屯头的灯笼自此得名"宫灯"。其工艺世传而不绝。
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灯盏数对。"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宫灯也开始多元化,在整套中式家具装修的基础上,装饰显得更为重要,相当于必不可少的点缀。
除了古典灯饰外,还有一些古典花架也成为当代中式装修顾客选购得越来越多的重要装饰品,下一期的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基金报销北京中科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