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仿古一园林传统文化数詹园

  这次来中山,少梅姐为我们寻来了一处远离城市喧闹、古朴典雅的民居。当我们一路坐车来到目的的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黛瓦的古色古香独特建筑。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年代久远,却雕刻精细,像两位炯炯有神的士兵守护着。

?

  詹园与潮汕建筑不同,不像潮汕明清建筑,有精美的嵌瓷镶嵌于屋檐上,格外引人注目;但却有着大气威凛的傲龙直向观者。屋檐上雕刻着“龙”,象征王权,也是指望家族仕途通达。而园主人用“龙”,它的雕刻形象虽与皇家建筑有所不同,但却显得气势恢弘。建筑的屋檐用缕空的雕栏,简洁而别致;建筑的瓦当,整齐排列着。

?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部分,呈圆形状。它是传统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装饰构件,作用可不小,它们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起到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便于屋顶漏水。而詹园的瓦当呈半圆形,雕刻着细致的图案。

?

  在瓦当下有两个黑底湖水蓝的庄严隶书“詹园”,古拙而雅致。左右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的前面分别悬挂着“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普及基地”以及“文艺家创作基地”两块竖牌匾,彰显着詹园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的创新。

?

  进入大门,绕过木质屏风,看见一幅砖雕照壁。照壁,亦称影壁,古称萧墙。从建筑学上说,它起到阻隔空间,屏蔽正堂的作用,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又有益于园主人的健康。这面照壁中央镶嵌的题材为“天官赐福”,呈正方形状,四周还有六块精美石雕。其两侧为双龙双珠及双凤对舞的吉祥图案,两边向前环抱,有如欢迎各位客人的到来。

?

  在照壁前有一石雕鱼缸,它雕刻着各种动物,呈浮雕状,落落大方。它用以承接雨水之用,包含接受上天赐福之义,又起防火灾之妙用。鱼缸上面写着“鱼有庆”的楷书。“鱼缸”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件摆设品,却体现着园主人对“水之静鱼之动”的理解,昭示着儒家文化的动静阴阳之变化的易经道理。

?

  朝着路牌往前走,就来到了舜帝殿。这里供奉着孝文化始祖的舜帝相。

?

  进舜帝殿,向左行走,看到墙上挂着介绍“二十四孝”图的“前言”。内容从历史上的“孟母三迁”与“岳母刺字”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故事讲起,表明母贤子慧与母严子忠的道理。讲述了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孝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便有了二十四孝和三十六孝。引用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名句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启发人们传承孝道文化。

?

  仔细观察殿内四周的墙上,挂着“二十四孝”图,图中用各式人物演绎孝道,图下用文字加以解释图中的内容,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华传统孝道文化。

?

在殿内还保留着许多明清古籍,供游客观赏。

  在舜帝殿的后面有一座小石山,这是由一块块石头叠加而成的,上面长着郁郁葱葱的植物,给粗矿的石头增添着几分柔美。

  出舜帝殿经过一条走廊,来到了“蕴雅斋”。入门所见的对联为“明山入座文思捷,秀水临窗墨韵高”。这里的明山指湖州山,秀水指北溪河。文思和墨韵均是指文章的思路和笔墨的韵味。诠释了由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映入室内而使文思更加敏捷。窗临秀美的北溪河也使笔墨的韵味更加高妙。正所谓“北溪水涨三篙翠,湖洲山呈一脉青,詹园妙置千秋画,文苑常有读书声。”

?

  拾级而上可见正前方有一块粗矿的钟乳石。正如,“园林无石不秀,书斋无石不雅”。在我国玩石、赏石、藏石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这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舜把一块天然墨玉制成玄圭(一种工艺品造型)送给禹,禹非常喜爱。”而在宋代玩石达到疯狂,“花石纲”就是宋朝皇室玩石头的产物。我们所熟知的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更是对着石头下拜,一时传为美谈。而詹园的藏石多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中所生产的钟乳石。这种石头在玩石类中称为“趣石”,它的形成是长期的水溶石灰岩质下滴积累而成的,堪称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形态繁多,有石柱、石笋、石笔、石蘑菇等等不一而足。通过对这些趣石的观赏,让我们对无生命的事物充满乐趣与爱心。

  在左侧墙上挂着一幅《浪淘沙·赤壁怀古》的书法,字体古拙特别。

?

  在蕴雅斋的四周摆放着红木家具,有一套两件的古典红木圈椅引起我的注意。圈椅体现的是上圆下方。而“天圆地方”正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中国人有尚古情怀,这是国人对先人尊崇的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古典家具是我们对古文化探寻的一种体现。它作为载体之一,已经超越了其作为使用的一般意义,当它成为艺术品,更多追求的是它的历史性、文化性以及它的古风古韵。而眼前的这套明代简洁高雅的圈椅,体现的是匠人的精细制作工艺。当我坐在椅子上,抚过扶手时,滑滑溜溜的,可见制作精细。而椅的背靠处雕刻着细小的图案,体现着明代家具的简洁古雅的特点。坐在圈椅上,环看四周的书画作品,欣赏着蕴含中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陈设品,仿佛和古人交流一番。

  一路走,来到了“孔学堂”。这是一处歇山式的单层建筑。

  孔学堂,原名“暖春阁”,入门仔细一看,正前方挂着儒学创始人“孔子”的画像。而画像的前下方,整齐的摆放着学习的小矮桌和椅子。这让我想起电视中那些弟子在先生的带领下,摇晃着脑袋,一阵阵朗朗书声传向远方时的专注神情,于是我也坐下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体会一下读古书时的那种儒雅之情。在小书桌的左上方是一个大鼓,起到“击鼓鸣志”之用。

?

  右上方是一幅孔子讲学的画像。孔老先生居高而坐,他的弟子有的站在他的身侧、有的坐在他的身旁,簇拥着老师,聚精会神的听其教诲。孔学堂里悬挂的均是中国书画名作,有清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以及当代名家手笔,更有中山籍书画家黄苗子先生的名贵手迹。

?

  现在的孔学堂是“四为书院”大讲堂。大讲堂是学术讲堂,围绕历史文化传统、人生哲理和传统优秀经典文本、国学进行教学,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术团体举办一系列文化讲座。

?

出孔学堂经过了“别有天”。“别有天”又名“别有洞天”,它是园林文化中的“漏窗”,它又称透花窗,也称花墙洞、洞墙,它主要布置于园林中的隔墙或游廊等处。墙上砖雕的漏窗,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和通透感。

?

  通过漏窗,又可瞥见园内婀娜多姿的绿树,亭台、花草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让人感觉画由景中生、人在画中游。

?

  夏天的詹园,更是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轻轻的微风拂面而过,细细的雨点滑落湖中,漾起一层层水波,让人感觉一丝丝清凉,十分惬意。

  从“别洞天”出来,经过咀香园,来到了“十二生肖”像前。十二生肖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

?

  这些十二生肖的石雕像犹如列队的站岗士兵,整齐的排列着,石像栩栩如生,让我想起了成龙主演的3D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十二只青铜生肖像。

?

  这部影片是成龙自导、自编和主演的,根据史料改编而成。据历史记载: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它是乾隆让意大利驻华教士郎世宁(年)设计制造的,郎世宁也是一个画家。他根据古时一时辰两小时,设计了十二只兽首铜像,来表示一天二十四小时。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两小时,到了正午就一起喷水,景象蔚为奇观。在年,十二生肖青铜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到了年前,十二生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和猪首、马首铜像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这也是成龙导演的《十二生肖》于年12月20日上映后所带来的巨大的效应。目前,十二生肖兽首已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在台湾保存完好。园主人在园中设置十二生肖,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

  看过十二生肖像,慢慢步入千米长的汉字长廊。汉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最早的汉字为殷商的甲骨文,汉字字体自古至今大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几个演变过程,从这些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是逐步从繁杂走向简单,从笔画圆润走向笔画方正,书写更加快速便捷,同时也使汉字不断走向定型化,规范化。这里的汉字长廊既是园中景观,也是文化课堂。我们徜徉在长廊里,感受到祖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高深。

?

  长廊的梁上书写着各个姓氏,只要认真寻找,都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姓氏。在每个姓氏中用说文解字进行释义。每个姓氏书写了篆隶行楷书及有关字串。

?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

  在汉字长廊的四周还竖立着各种石雕动物。这幅石雕是一只母猴轻抚身边的小猴子的头部,表现的是一种慈祥的母爱。

  从汉字长廊往回走后经过“又一村”。“又一村”名字的由来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在詹园,谁处可见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景物或陈列品,感受到浸润在詹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的喜悦。

?

  眼看这种白墙黛瓦的建筑,对于知道安徽民居的人一定熟悉。而让我们辨别出这种徽派建筑文化的是这种独特的“马头墙”。远远望去,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徽州人的智慧。它亦称“封火墙”。顾名思义,封火,防火也。由于古代房屋多是用木材建成,加上房屋修建得比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就像森林大火一样蔓延开来,于是聪慧的徽州人就设计了这种高高的“封火墙”,能在相邻的民居发生火灾时封住火势,阻挡火灾蔓延,这种形状酷似马头的设计被称为马头墙。设计为“马头”的形象,是因为古人有“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的祈盼!“马头墙”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设计却包含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它还是古代徽州男子年轻时背井离乡,踏上经商之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相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韵律美的享受!

在马头墙旁边的一角亭上雕刻着一条张开嘴巴的小龙,很奇特。

马头墙旁边的建筑是“四为书院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系统、深入地研究、传习,弘扬国学经典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路前行,穿过紫薇岛来到了俪水廊。

  这里有许多的“水中活化石“锦鲤”。一条条拥挤着。关于鲤鱼的寓意,最耳熟能详的是“鲤鱼跳龙门”,寓示着逆流而上、奋发向上的美好愿望。

?

  看到旁边一竹筐旁放着鱼粮和钱箱,我们把钱放进钱箱,拿了两包鱼粮喂起了锦鲤。当鱼粮倒下去,那些锦鲤蜂拥而上吃鱼粮。时不时湖面飘着鱼粮,也吸引远处的鸭子游来凑热闹。看着它们快乐地品尝着美食,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

  在俪水廊上还挂着一幅王羲之的《兰亭序》。不管从字体到布局,都仿照王羲之笔法书写。《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它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

《兰亭序》共有21个“之”字,字字写法各不相同,有的运笔轻快、有的顿笔明显、有的提点牵丝、有的落笔沉稳。感之力透纸背,有入木三分之感。千余年来,《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

  从詹园的四为书院研究中心出来,往长廓上前行。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我们边走边欣赏着雨景,路过书香阁,来到了“中华国学馆”,它是中华书局设立的首个用于展示中华古籍经史子集的展馆。中华书局已向四为书院赠送了近万册图书,中华国学馆也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地。

  来到詹园,我们会被古典的园林建筑和自然景观吸引着,这里还有上千年的石雕文化感染我们。从入门处的屋檐上的石雕龙,一路上看到的“十二生肖”石像以及一角亭上的独龙雕刻,都有着石文化的呈现。而在眼前的位于中华国学馆的左边的瑞兽区,更是石雕小博览馆。这里有羊石雕像、虎石雕像等。

?

  在这棵大榕树下有一幅明代麒麟石雕。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是瑞兽,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在古代麒麟的用途很广,当它们作为石雕立于大门两侧,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当作为婴幼儿佩戴麒麟锁时是对孩子健康的祈盼;而麒麟也用在官服中。在唐代武则天时,以麒麟作纹饰绣于袍服,名曰麒麟袍,专门赏赐给三品以上的武将穿用。清代时,将麒麟绣于武官一品的补子上,成为等级制度的标志。而眼前的这幅麒麟石雕一只脚踏书本,另一只脚踏兵器,表达的是文武双全。在清代拥有麒麟图案的家庭被称为武将一品,所以历代均以麒麟寓意瑞祥之说。

?

  詹园里有许多榕树,有榕树岛。榕树为桑科榕属乔木,原产于热带亚洲,是植物界的大家族,世界上大约有一千多种。榕树以树形奇特,枝叶繁茂,树冠巨大而著称。有的榕树高达30米,可向四面无限伸展。其支柱根和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之为“独木成林”。在潮汕地区,如龙湖古寨,崇尚孝道,还把榕树当作弘扬孝道的具象象征,寨内古榕成荫,体现自古以来的孝文化传承。

?

  往前走,跨过园林门,看到“文宛”两字。门上的镂空砖雕体现着园林建筑的厚重感与通透感。而两旁的对联“花竹满园四时生趣、读书万卷一理润深”上联阐述满园春色应四时而生,产生一种生机盎然的趣味:下联描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道理。

?

  文宛也是园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作画,陶冶情操的地方。

?

  在詹园随处都可见各种对联,这些对联多以描绘山水为主。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一块瑰宝。据史料记载,“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得到传承、传播,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的价值。

?

  从文宛出来,往左走,就看见有座桥,要上桥看见一对“石鼓”,这对圆形的汉白玉石雕又叫“门当”,一看其古朴石料,就知历史悠久。经过查找资料得知,这对门当产自清朝中期的乾隆年间。“门当”不光在形状上有区别,而且在石材上、大小上及图案上也有讲究。我们所见的这对门当刻有三狮滚绣球,寓意高官厚禄、子承父业;门当的背面是荷叶图案,寓意团团圆圆,即简洁又明快。

?

  门当石一般放置于古代汉族传统建筑大门两侧,用于显示古代标志主人等级和身份地位的门庭装饰艺术品,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并与建筑物相互辉映,和谐统一,起到门庭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潮汕的祠堂、家庙和仕官的门前也常有门当石作装饰。

?

  过门当石,登上台阶,就来到楹联桥。

?

  走在楹联桥上,感受中国古老的楹联文化。这座楹联桥又叫善源桥,是园主人以父亲的名字中的“源”命名的。这座桥从建筑风格上说,它属廊桥。是较为典型的广西、浙江、四川、云南的民间建筑。廊桥是一种有屋檐的桥,具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看风景等用途。善源桥桥飞跨北溪河,全长68米。它与山水呼应,舒展如带,格外轻盈。

?

  楹联桥上收录历代名联,构思精巧,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所选书家,皆名当世;所示书作,各体皆有、风格各异,音韵优美,品味着这些刻在木柱上的楹联,仿佛徜徉在楹联文化的博览馆里,令人流连。

  在桥上,看见桥下之水:“北溪河”,它发源于五桂山,自西向东流入大海。桥亭上有幅对联:“俯看不惊千叠浪,等闲回首万重山,”此联明是写景,暗寓人生。一是说任它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处变不惊;二是说只有经过真正的风浪,才能做到处变不惊,才能保持一颗恬淡的平常心。站在桥上看风景,视野开阔,心情舒畅。

?

  从善源桥一直往前走,就到了“经典文学植物园”。

?

  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植物与文学有着深厚的情缘。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植物的引用、出现都带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历代诗词歌赋、小说的内容,大都有植物的描写,其名称和意象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者的笔下“草木皆有情”!在这眼前的树是腊梅。王安石对腊梅的赞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

  在“经典文学植物园”附近有“醉心亭”、“致远亭”和“感恩亭”。“亭”,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源于周朝,建在路旁,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的建筑,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赏用。因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广泛运用在园林建设中。眼前的“致远亭”是来自诸葛亮的《诫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感恩亭是园主人为父母建造的纳凉场所,所以命名为“感恩亭”。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生活智慧,每天怀有感恩之情,不仅使自己有积极想法,又使别人感到快乐。常怀感恩之心也是善之心。

?

  在“经典文学植物园”的右边是天工坊。天工坊是开展木艺、陶艺和纸艺等的地方。天工坊取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著作《开工天物》之名。同时也是以中国传统工艺来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实践的教育体验园。在这里孩子能亲手进行一些手工创作,如制作简单的木制品等,体验动手的快乐,增强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

  从感恩亭慢慢地走就看到是“四合院”。这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大门辟于宅院东角巽位。这四合院是詹老太日常居住的地方。这院门口有两棵“罗汉松”,左名为“青龙”,右名为“白虎”。据说这两棵松树历经年了,还苍翠欲滴。门口的一幅对联体现的是家国情怀!进入院内,墙上张贴着古代用膳时的一些礼仪和规矩,呈现了詹家的好家风。

?

  四合院门口正前方有一块缠绕双龙戏珠石雕,龙身上的鳞片清晰可见,整幅雕刻匠心独运。中下方刻有“圣旨”两字,展见了古代为仕之家的赫赫功劳,可见园主人经过艰苦寻觅,才得到这奇特而又充满古代历史文化印记的石雕。

?

  从四合院出来往前走就到了詹园民俗馆,这里是渔业、农业文明的一个缩影,陈列着渔船、马车等古代日常器具和农具,那种远离城市的古代渔耕文化便呈现于眼前。清朝同治间的匾额也能在此看见,每一件都保存完好,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复古情调,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化,也演绎着古代的生活和场景,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彰显着詹园浓郁的生活文化气息。

?

  这是一件农耕器具。

  参观詹园民俗馆后,沿着左边的北溪江前行,就看到了“云水榭”。“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借以成景。一般多为敞开式或设窗子,以供人们游憩,眺望。这云水榭是三面临水,栏杆相围绕,临水一侧开敞,显得通透、畅达。

?

  云水榭里面陈放着两套古代官服,这是其中的一套。

?

  夏日的詹园,宛若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清雅写意。

  云水榭出来往前走是四为书院,它附属北溪学堂,四为书院提倡“为人、为学、为事、为世”通过自主学习,研修践行、感悟内化,培养既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备现代公民素养、乐学善思、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国人。北溪学堂主张“学”与“游”结合,“德”与“艺”相融,践行多学科交叉结合的教育方式,让人们回归经典,追本溯源,传承传统文化。

?

  走在千米的长廊中,一步一景,观赏雨天带来的园林景色,十分确幸。

?

  从四为书院缓缓前行,就到了演礼台。詹园里所设置的大多数景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礼”表达了园主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而“演”则是对“礼”的运用。“礼”在中国古代既是国家制度、行为规范,也是修身的工具。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是我们常说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乐文化源远流长,道德内涵深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陶冶性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谐人群社会,礼乐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演礼台演过《朱子家礼.冠笄礼》、开笔礼。还有投壶雅歌等礼仪展示。

?

?

  詹园处处都留下传统文化的足迹。在这里举办过花灯旅游文化节、中秋节放莲灯等活动,将传统文化与艺术融合在一起,焕发出现代传统民俗艺术的独特光彩。

?

  在演礼台望过去,是一个湖,这里的景就是树在水中生,水在树中流的童话世界。远处隐隐约约的小桥,在雨中朦朦胧胧,特别柔美。

?

  走在詹园里,一边感受着传统文化,一边前行,不知不觉来到艺术文化的天地一一盆景区。在眼前的是各种苍翠挺拔、让人感受到自然美与艺术创作美凝聚、形神共现的盆景。盆景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眼前的盆景是由园艺师通过构思设计,造型加工,精心护养而成,给人一种古雅秀美,神韵生动的感觉,它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用诗情画意点缀着詹园。

?

  游览过盆景区,一路缓缓前行,就走出了幽美古朴、如诗如画的詹园。

?

  詹园,这座占地百亩,始建于年,由园主人黄远新先生亲自设计,聘请数百名江南能工巧匠历时五年时间,以父名“源”命桥,以母姓“詹”冠园,建造的一处典雅别致的静心处所,并于年对外开放。园主人“崇尚先古,追求极雅”,传承千年传统文化,延宕千年的审美情趣。走入詹园,感受亭台楼阁与小桥流水交互融合,犹如一处迷人的岭南水乡。它汇集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园林文化,将雕刻、诗画、楹联、砖雕等艺术于一身,简洁而凝重,古朴而幽美。这里粉墙绿树、斗拱飞檐、迥廊曲径、色调明朗、构成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建筑格调。徜徉其间,体会到淡雅精致、浓厚的古典诗画风味和民间文化教育气息。詹园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又像一句句精彩绝妙的诗句,又如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绝唱,让人惬意悠然,留恋忘返。

图文:潮韵春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ctech2011.net/hmjb/13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