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红木家具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追溯于明代郑和下西洋,将一些珍贵的红木小叶紫檀等作为压舱木带回中国,被木匠发现其质地优良,应用在制作家具上,深受文人墨客以及宫廷贵胄的喜爱,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并形成特有的风格称之为“明式家具”,以苏作为典型代表。而发展到清代,红木家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烙上清代的印记,称之为“清式风格”,以京作为典型代表。发展到近代,红木家具将一些西方元素巧妙融合过来,形成了“广式风格”,一广作为典型代表。京式、苏式、广式这三个流派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在用材、工艺、造型、风格等方面都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京式京式家具选用的优质木材生产缓慢,非常名贵。文献记载,清代宫廷的家具用材,多数都要从广州转运到京城,仅运送的费用就极为高昂。在清代,家具的制作,甚至连皇帝都要过问,要求官员节约木料,久而久之,竟然发展成了清代京式家具的一个特征,那就是整体用料的尺寸要比其他地区的家具稍小一些,主要是比广式家具用料小,比苏式家具还是要大一些。由于宫廷作坊的财力和物力都比较雄厚,制作红木家具可以不惜工本和用料,京式家具在材料选择、造型结构、使用功能、装饰技法等方面都做到了有机的结合。京式家具造型以广式家具为主,严谨安定,典雅秀丽。线条以苏式家具为主,曲直相映,挺拔多姿。装饰上力求华丽、崇尚精雕细刻、光彩夺目的艺术风格,镶嵌金银、玉石、象牙、珐琅等珍贵材料,气派豪华非其他地区家具可比。京式家具因此具有沉重瑰丽的特点。有些京式家具由于过分追求奢华和装饰,淡化了实用性,甚至纯粹成为一种摆设。苏式苏式家具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生产的家具。苏式家具形成较早,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它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用料及结构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点和朴素、大方的格调博得了世人的赞赏。进入清代以后,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苏式家具也开始向繁琐和华而不实的方面转变。苏式家具的大件器物常采用包镶做法,即用杂木为骨架,外面粘贴硬木薄板。苏式家具以俊秀著称,用料较广式家具要小的多。苏式家具的镶嵌和雕刻也主要表现在箱柜和屏联上。苏式家具中的各种镶嵌大多用小块木料堆嵌,整板大面积雕刻成器的不多。常见的镶嵌材料大多为各种玉石,各色彩石,象牙,各种材质的木雕等。在各种木雕中又以鸡翅木雕居多。苏式家具的装饰题材多以历代名人画为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鸟、风景以及各种神话故事为主。其次是传统纹饰,如:海水云龙,龙戏珠,龙凤呈祥等。折枝花卉也很普遍,大多借其谐音寓意一句吉祥话。局部装饰花纹以缠枝莲或者缠枝牡丹为主。西洋花纹较为少见,一般情况下,苏式的缠枝莲与广式的西番莲,已成为区别苏式还是广式的一个特征广式广式家具工艺是中国家具工艺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对中华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承传性,与此同时又有吸纳、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并带有浓厚的南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风格,具有民族性和开创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清朝中期广式家具取代苏式家具的地位,是中国家具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折射了特定背景下我国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方式的悄然转变,是社会转型的反映。广式家具工艺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集中体现,融合了中国传统家具工艺与近代西方工艺的元素。不管是那个时代的红木家具,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实用意义上,它是家庭的生活用品,在艺术上又是具有很高艺术韵味的工艺品。红木家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象征,具有中华民族民俗的深厚内涵。红木家具是尊贵与财富的象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红木家具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大多数高级宾馆、饭店、酒店、机关、团体必备的家具摆设,显现出高贵、典雅的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