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古今谈
?铁力木明式家具定制
本文摘自海岩《姚黄魏紫俱零凋》
多年以前,我受中国家具协会委聘,担任中国传统家具高级顾问;受中华文化促进会委聘,担任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在木器行业渐渐为人所知。也常替人掌眼,授课解惑,不揣片面所见,自诩一家之言。
向读者介绍红木家具,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当前“流行”的红木文化,广涉植物学、文物学、传统工艺学和红木家具现实的市场形态及应时信息,五类杂陈,互相覆盖,又互相矛盾。多年以来,在红木家具的领域中,植物专家、文物学者、木材商、家具商、老家具收藏家、新家具爱好者、修复老家具的工匠、制作新家具的厂家……各类人等,在对同一种木材的辨别上,在对同一类家具的评价上,在对同一段历史的认识上,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容。细品其言,细究其因,不难发现,同为学者,因界别不同而立论有别;同为收藏,因今古不同而标准互悖;同为审美,因系统不同而眼光分歧;同为行家,因利益不同而取舍相远;同为工坊,因地域不同而南北各异。于是,学习和探究红木知识的过程就显得相当纠结。我所建议的方法是,与其求得定论,不如兼听则明,将各种史论、著述、观点、信息,尽可能多面吸纳,以不同角度,观神形表里;从不同层面,察是非曲直。不求拨云见日,拨乱反正,但求言者无罪,闻者自辨,如此这般,似乎更加客观,也更有意趣。
众所周知,红木的最高等级,自古以来,非紫檀黄花梨莫属,所以在赶写这篇文章时,加了如上标题。“姚黄魏紫”之说最早见于宋代名儒欧阳修《绿竹堂独饮》中的名句:“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说的是花开花落之景象无常、之意境深远,别有其韵。
“姚黄”是古代一种黄色牡丹的别称,出自姚氏民家;“魏紫”是一种红色牡丹的别称,出自魏家,皆盛名其时。欧阳修诗后,姚黄魏紫一词常被借喻为名贵花卉,亦更泛指一切珍稀之物,今天用以形容黄花梨及紫檀两种王者之木,再恰当不过。可惜,这两种人类历史上用于家具艺术的最珍贵的野生木材如今已经濒临灭绝,“不觉成恨俱零凋!”一语成谶。
有许多人认为,西方的居住文化是石文化,中国的居住文化则是木文化。此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否科学准确,都从某个认识角度形容了中国人与木的情感联系和对木的心理依赖。我刚才提到的中华文化促进会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原拟称为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时改名为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不仅使名称更加中国化了,也可见中国建筑与家具主要以木材构制的历史实况。
“木作”(木工作坊及木工制作)是从宋代以后对中国的建筑和家具木工技艺的一个统称(最早见于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木作分为大木作、小木作和细木作。大木作是指屋宇建筑,如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为土木结构,梁、柱、檩、枋、椽、顶(望板)等,皆取材于木;小木作指内檐装修,内檐装修特指门窗、芯屉、棂格、花板等,也都是木头做的;细木作就是指家具及文房杂项的木器制作(也有把家具及杂项统归为小木作的说法)。
我要谈的,是细木作或小木作。
中国家具在明中期之前,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始终以漆饰家具为主流和上品。漆器艺术可溯至七千年前,在中国艺术史上,谱写了延绵不断,华丽辉煌的篇章。漆饰家具之所以也被称为漆木家具,是因为一般漆器的胎骨有木胎、夹纻胎、竹胎、皮胎、窑胎、金属胎等多种,而漆饰家具则只有木胎一种。除了漆木家具外,还有木制家具、竹藤家具、陶制家具、瓷制家具、石制家具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家具历史的主脉和支脉,是中华民族生活史和居住文化的重要部分。
从明代中期开始,硬木家具开始风行,但即便是在明中期以后,明代宫廷家具仍以漆饰家具为主,民间家具仍以漆饰及杂木、竹藤家具最为普及。后人所谓“明式家具”,其实并不能作为“明代家具”的代名词。“明式家具”既有明代制作的家具,也有清代、民国直到今天制作的家具,是从明中晚期开始,由文人参与制作,追求硬木天然的色泽纹理,追求科学的结构法度,追求精巧的榫卯构造,追求简洁自然的造型设计,追求线脚隽秀的美学意趣的江南文人家具的统称。
“明式家具”是指家具类型的艺术风格,而明代家具则是指家具制作的历史时期,是完全不同的分类。“明式家具”(包括“清式家具”)必备的形、艺、材三要素,缺一不可。即便是产生于明代的漆饰家具、杂木家具,竹藤家具等,我以为皆不能算是完整经典意义上的“明式家具”。而“清式家具”的范围似乎大一些,似可包含了清式漆饰家具和镶嵌家具在内,这大概也是很多木器行家和收藏家的习惯认识。
我要谈的,既不仅仅是明代家具、清代家具,也不仅仅是“明式家具”、“清式家具”,而是“硬木家具”,在当代中国,也被统称为“红木家具”。
既然家具的类型以“木”区分,那么就得先从形、艺、材三要素中的“材”谈起。
如前所说,木材,是中国人制作家具的主要用材,许多木材以其优良的耐用性和可塑性,优美的纹理和色泽,塑造出美观实用的家具,服务并改变着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生活。
木有软硬之分,中国古人运用硬木于家具,更有四百余年的漫长历程,创造出了足以令后人肃然起敬的艺术经典。中国明清硬木家具得到世界的瞩目和珍视,也有不少于一百六十年的历史,迄今仍是各国博物馆和收藏界求之若渴的至宝。
长久以来,植物学关于硬木的概念一直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气干密度(木材在一定的大气状态下达到平衡含水率时的重量与体积比,即:气干材重量—气干材体积=气干密度)大于0.8g/cm3的木材,也有人说是沉于水或半沉于水的木材。总之,硬木是质地细密坚硬的木材的总称。
用于制作中国传统家具的硬木也被统称为红木或细木,而软木则相应地被称为杂木、白木或柴木。白木是对应红木的称谓,柴木则是对应细木的称谓,略带贬义色彩,意思是说不太值钱,可以当柴火烧的。
虽然历史上某些地区就曾经有过将用于传统家具制作的深色硬木统称为红木的现象,但真正普遍以红木概称硬木,则是在年《红木》国家标准颁布之后。其实,“硬木”是植物学的称谓,而“红木”则是历史文化的称谓,目前两者经常混用,很多概念也就常常欲理还乱,枝蔓不清。
硬木不全是红木,红木只是硬木的一部分。我们看到的《红木》国家标准只把部分深色硬木纳入其中(就是木作行业内通常说的“五属八类三十三种”),植物界中已知的硬木或许有数百种,并且还可能有很多种未知的硬木,但是《红木》国颁标准只收编了其中的三十三种。
在植物学的概念和标准进入历史文化的领域后,传统硬木家具文化原有的概念和标准就有了多重解释,木材的称谓也新旧杂陈。红木这一称谓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广义的红木就是国标图示中罗列的五属八类三十三种。狭义的红木是什么呢?就是专指《红木》国标里面的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里的红酸枝木类中的七种木材。
现实生活里如果我们来到一间家具店,如果店家说这个家具是红木的——那么他所说的红木,肯定不是涵盖国标图表中的三十三种广义的红木,而是专指红酸枝这一类的狭义的红木。从《红木》国标图表中可以看到,红酸枝这一类的下面又细分了很多种,有巴里黄檀、赛州黄檀、绒毛黄檀、中美洲黄檀、微凹黄檀、奥氏黄檀等等,都属于红酸枝木类。
所以如果你要是去买红酸枝家具,那就要千万小心了——因为图表中所列的这几种红酸枝木,市场价格有着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别,但外表上都非常接近,且都可以叫红酸枝木或红木。有人买了一屋子红酸枝家具,一共十万块钱;但有人仅买一张写字桌就要用去十多万元!工艺水平上的差异显然没有这么巨大,其价格的悬殊,往往就是材料的差异所致。如同你上街去买翡翠镯子(前提都是A货),这个镯子是六百元钱,那个镯子就可能是六百万元!也是因为材料不同所致。翡翠的质量分种、水、色,有老坑的、新坑的;有豆种、糯米种、冰种、冰加糯种、玻璃种等多个种;有绿、紫、白、黄等多种色;色又讲求浓、阳、正、匀——镯子上稍微飘点绿,绿稍微“正”一点、“阳”一点儿,价格就翻跟头了;要是满绿并且水头足的,价钱就翻上天了;稍有绺裂或瑕疵,价格则会成倍下挫。都是天然的翡翠,价格竟有百倍、甚至千倍的差别,说明对许多天然材质的工艺艺术品来说,材料的稀缺程度和对材料的审美标准,主导了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和走向。
红酸枝在历史上又分老红木和新红木两种称谓。历史上被称为老红木的,就是清中期以来广泛用于家具制作的红木,也就是《红木》国标中所称的“交趾黄檀”,也就是在现今的家具店里被叫做“大红酸枝”的红木,也就是红木玩家呼之为“老挝红酸枝”的红木。历史上被称为新红木的,是清末及民国以后陆续进入中国,逐步用于家具制作的其他多种红木,如“奥氏黄檀”等(历史上还包括部分花梨木),甚至还包括归为亚花梨的多种草花梨木。有些红木行业里的人还把那些纹理比较花哨的木材称为“花枝”(花酸枝),而“花枝”在植物学种类上到底是哪一种木材,却又混淆不清。
几年前,一位知名收藏家有一天给我打海岩,别人问我交趾黄檀是什么,我告诉他说是越南黄花梨,我回答的没错吧?我对他说:嗯,错了。他说:怎么错了?交趾不就是越南的古称吗,黄花梨不就是黄檀吗,交趾黄檀不就是越南的黄花梨吗!
这位收藏家是一个文物学者,但交趾黄檀却并非文物学的概念。《红木》国家标准是年颁布的,以前对用于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木材从来没有这样分类过。《红木》国标是林业部门制订的标准,不是传统文化的标准。但这个标准使用的名称,却又不是植物学的所谓“科学名称”,而是一个历史文化范畴里的名称——“红木”。
我告诉这位文物学者:《红木》国家标准的黄檀属下面,有香枝木和红酸枝木、黑酸枝木三类,黄花梨属于香枝木类,其他的黄檀都属酸枝木类。而且交趾黄檀特指老挝红酸枝,而不是越南红酸枝。
“交趾”是越南的古称之一,那为什么老挝红酸枝被称为交趾黄檀呢?因为《红木》国家标准在制定时,是参考了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植物样本和大英百科全书的木材分类标准的,而当年向英国皇家植物园和大英百科全书申报老挝红酸枝的,据说是在越南的法国科学家(因越南长期为法属殖民地),法国科学家就将老挝红酸枝命名为交趾黄檀。目前,北京所有家具店对交趾黄檀都注明为“老挝红酸枝”(或者注明为“大红酸枝”),而上海则有许多家具店将交趾黄檀标注为“越南红酸枝”。这就是对交趾这个古词的理解——木材的俗称到底是指它的名称还是产地?怎一个乱字了得!
前面述说了狭义红木各种俗称的复杂现状,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红木广义的概念,即五属八类三十三种。为什么都叫红木,不叫硬木呢?因为它只是硬木的一部分。为什么它非叫红木呢?因为在历史上确有部分人和部分地区约定俗成地把所有用做中国传统家具的高级木材、有历史文化涵义的深色硬木统称为红木。尽管在《红木》国家标准中,有一部分木材现在已被证实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被用于家具的制作,但是也划进来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凡是珍贵木材,均是以文学名称来命名或以木材颜色来命名的;凡是普通木材,则是以植物本身的名称来命名的。比如紫檀,因呈现紫色,故称紫檀,实际上它的学名是檀香紫檀;比如黄花梨,因呈现黄色,所以叫它黄花梨,而它的学名则是降香黄檀;红酸枝是红色的,所以叫做红木;还有呈现鸂鶒(音为“西翅”,一种貌似鸳鸯的鸟)纹的鸂鶒木等等称谓,都是文学化的名称。所有软木(或称柴木)的木材,都是按照树木的名称来命名的。比如:楠木—楠树,榉木—榉树,枣木—枣树,榆木—榆树,等等。
刚才说道,所谓“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都是对一种艺术风格及文化内涵的家具体系的称呼。“明式家具”的基本特征自明代中期开始形成,其中,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珍贵硬木特有的光泽与纹理所构成的材质美,融入家具的审美体系中,当然是一个重要方面。
自上古文化中玉、骨、牙等开始,在中国传统器物类文化中,对美丽物质的精神崇拜,通过材质寄托文化意义和审美意趣,构成了中华文明一个鲜明的特征。明代文人首先打破历代漆饰家具独美天下的格局,将硬木天然的美感与家具简洁隽永的造型互托共荣,无疑是对古人崇尚各种天然材质悠久传统的承袭。于是,“明式家具”诞生时所使用的硬木,在之后的数百年间就成为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木材,在传统文化的心理认知上,就有了难以替代的特殊地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自明清以来直到今天,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设计无论发生了怎样的创新变化,人们无论更偏爱广式、京式、苏式哪一种类型风格,但明代文人推崇的那几种主要家具用材,始终是决定家具价格和收藏价值的主要标准。
历史上,“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是:黄花梨木、紫檀木、鸂鶒木(南方也称杞梓木)、铁力木(也称铁犁木、铁栗木、东京木、格木、铁木、铁刀木)等等,在一些老家具收藏家和修复师的提示下观察铁力木老家具的材质,基本可以认可铁力木也分细铁力和粗铁力两种。其中细铁力的外观与古代鸂鶒木比较相似,故而常被收藏者认错。我在北京高碑店的一家古董家具店里就曾将一条细铁力木的条案误认成老鸂鶒木条案,差点打眼购回。
在明清家具经典用材中,铁力木曾经有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但在今天的新仿传统家具市场上,铁力木却是一木难寻。
《红木》国家标准中的铁刀木与古代家具使用的铁力木并非一种木材,是红木家具圈内多数人的见解。据资料显示,古代铁力木多产于我国两广、云南等地,广西最多。现在还有少量铁力木野生林存在,为国家保护植物,限制砍伐,所以多年来,市场上见不到用中国铁力木制作的家具。《红木》国标中的铁刀木产于东南亚地区,目前在家具市场上也很少见到。
古代铁力木材色暗红,纹理与鸂鶒木相类,重量与红酸枝略同。质地坚硬,抗腐耐磨。建于宋,修于元的广东德庆学宫的铁力木柱材,是明代之前铁力木用于建筑的物证。粗铁力是我国最早用于制作家具的硬木之一,至少在明代已有大量粗铁力木家具出现。和众多厚重朴拙风格的粗铁力古家具相比,细铁力家具则多为清中期以后的款式,推断细铁力用于家具制作的年代相对较晚。
粗铁力家具是从清中期以后开始衰落的,清中晚期以后,社会繁华浮躁,时人争奇斗富,官、商阶层的购买需求和审美趣味逐步主导家具艺术的走向,硬木家具蜂拥追求繁褥雕琢,造型与细节日益浓华俗艳,并不擅长雕刻和打磨的铁力木于是渐渐失宠,其地位渐渐被色如紫檀,适合雕刻的红酸枝木取代。直到今天,铁力木古董家具的收藏仍然被多数藏家冷淡,与其他明清古董硬木家具的价格尚有较大差距。
明代硬木家具的重要用材还有榉木和乌木。这些在当时被归为硬木的木材中,只有榉木(亦称南榆)在后来的植物学分类中没有被归入硬木之中。有很多明式家具的收藏家说,不仅铁力木,明代使用的乌木和鸂鶒木也都已经绝迹,与现代家具使用的《红木》国标中的乌木和鸡翅木并非同种木材。榉木自上世纪60年代后,也不再被大量用于家具制作。在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中,只有海南黄花梨以降香黄檀的名称,紫檀以檀香紫檀的名称,被纳入到了在年出台的《红木》国家标准中。越南黄花梨只被红木业界归入与海南黄花梨同属同类的黄檀属香枝木中,其正式名称在国标中“香枝木类”之下的“种”里,没有标定。
《红木》国标中的木材及产地
黄花梨木纹理
今天人们生活中说到明式家具,主要是指家具的款型,至于是不是传统用材,是不是传统榫卯工艺,都不会太过 关于传统家具用材的知识谈到此处,必须重点谈谈被誉为“明式家具”首选用材的黄花梨木。
《红木》国标把黄花梨木归在豆科蝶形花亚科黄檀属的香枝木类里,学名是“降香黄檀”,俗称黄花梨。气干密度达到0.82~0.94g/cm3。在古代历史文献记录中,黄花梨有花梨、花榈、榈木、海南檀、花狸、花黎、花黎母、降香、降压木、老花梨、降真香等十几个名称,北方地区老话所说的“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中所谓的花梨,指的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黄花梨。黄花梨这个名称是何时开始流行的,说法不一,多数观点认为始于民国之后,用以应对当时大量出现的普通花梨木及浅色酸枝木易与黄花梨混淆的状况。从清末开始,很多地区还把黄花梨称为老花梨,把其他像黄花梨的新木材称为新花梨,用以区别。
近年来,还有一些专家主张把海南黄花梨定名为“黄花黎”,以便与越南黄花梨做出切割。理由是:海南黄花梨多产于海南黎山,山中原住民多为黎民,因此应称为“黄花黎”。此说也是独到一论。
但无论如何,在所有名称中,黄花梨是民国之后近百年来,使用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名字,形容木质梨花绚烂的色泽,让爱之者心领神会。可见,黄花梨是一个文学的名称,就像宝石中的祖母绿,印石中的鸡血石、田黄石、芙蓉石一样,都是历史形成的美好称谓,且被人们普遍使用。翡翠本身也是文学名称,翡表示黄(或红),翠表示绿,形容其像鸟的羽毛一样美丽。又比如羊脂玉,形容它像羊脂一样的油润肥腴。如果只称呼这些宝石玉石的矿物学名称——氧化铝、纳格辉石、透闪石、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之类,将是多么索然无味。
红木最早的植物学名称是一堆拉丁文的字母,世界通用。《红木》国标为它们新起了中文的学名,这些学名,历史上基本没有用过。
人们今天看到、听到和使用的很多木材,其真实的身份与目前所用的称谓往往并不相符,与历史上同样称谓的木材也并不一定同属同宗。而同样的木材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称谓或多种称谓。现在用于制作传统家具的木材名称,有的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有的是当代科学命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同一木材的植物学命名也不相同),还有的是现在的木材商攀龙附凤搭车混叫的,不是专于此道的普通消费者,肯定一头雾水。
前些天报道四川、贵州一带农民从地下挖出乌木,当地政府和农民因所有权问题爆发纠纷,诉诸法院。这个官司或这类官司的法律难度是物权问题,无意中也涉及到了我们的话题。因为新闻报道里的乌木其实不是乌木,从《红木》国家标准中所列的红木产地情况看,今天人们所用的乌木全都产自外国,产地中并没有中国。
在今天的仿古木器市场上,很多消费者常常把黑酸枝类木材、乌木类木材、碳化木类木材互相混淆。很多商家也有意或无意地将多种不同属类、不同品质、不同价格的木材用不规范的,但极为流行的俗称彼此攀附。于是,家具店里诸如“乌木”,“黑檀”,“阴沉木”之类的称呼不绝于耳,令这些黑色木材,怎一个“黑”字了得!木性质量孰优孰劣,市场价格孰高孰低,历史渊源孰近孰远,自然资源孰余孰缺,消费者怎能一一厘清?只能听商家云山雾罩的故事,危言耸听的吹嘘,把一些历史身份并不高贵,现实资源并不稀缺,自然品质并不完美的木材或家具,以大大高于其公平价格的金额付出,换得拥有。这让人感叹商业至上的时代,凡利益空间较大的领域,河都是深的,水都是浑的,没有例外!
据古籍所载,历史上中国的海南岛是出产乌木的,还有古籍载称,福建、广西一带也产乌木。古人用乌木做家具也是事实,现在还存留着相当一部分乌木家具、文房用具或家具残件。古家具中所用的乌木色深性脆,一般用来做小件摆饰或大件家具上的配饰,鲜有乌木大件古董家具存世。古代制作家具的乌木无论产自海南还是福建、广西,与现在《红木》国标中所列的产自斯里兰卡、印度、西非、菲律宾、印尼的乌木,应不属同种木材。古家具使用的乌木到底属于当代植物学分类中的哪一种木材或哪几种木材,我问过一些植物学家,也问过很多收藏家,没人给出过确定并且拥有充分证据的结论。
老木纹理
新鸡翅木纹理
和乌木相类似的情况还有中国古代的木(南方称杞梓木,古籍中亦称“鸡舌木”)。因其根枝多为连理,结半红半黑的小粒果实,唐诗曰:“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因此木也俗称为“相思木”。
历史上曾经用于家具制作的珍贵的木目前也已难觅其踪,现在市场上卖的鸡翅木是非洲和亚洲鸡翅木,音近物远,似是而非。虽然非洲和亚洲鸡翅木也有韵味特殊的纹理,也有独特的审美意趣,但与古家具所用木的收敛沉稳、老成持重相比,远远不及。木古董家具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其档次和价格与黄花梨、紫檀古董家具都很接近。而目前市场上的新鸡翅木则分黄黑两种色泽,黄者为亚洲鸡翅木,鸡翅纹张扬其外,显山露水,含蓄不足,明艳有余;黑者为非洲鸡翅木,虽与老木颜色更为接近,但纹理晦暗,粗粝有余,细腻不足,与亚洲鸡翅木一样,价格都较低廉。在《红木》国标里所列的红木中,鸡翅木价格目前处于低谷,是大众红木爱好者较多选择的材质,应有一定升值空间。
说回乌木,农民打官司所指的乌木,既不是中国古人所用的乌木,也不是国标中所列的乌木,实际上是阴沉木。因为外表发黑,所以不熟悉《红木》国标的人都叫它乌木。
什么是阴沉木呢?就是当这个木头沉水或沉在地底下很多年,半炭化后所呈现出的一种木质(炭化的太多就变成了一磕就碎的炭化木,炭化木是不能用于家具制作的)。很多种木材都可半炭化为阴沉木,都可以呈现幽黑并有荧光的那种状态,据说阴沉木还有防虫和杀菌的功效。目前市场上对楠木阴沉木的喜爱度最高,呈现水波纹的楠木阴沉木的光泽与纹理的确绚丽动人。
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银川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