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欢迎订阅
导读
就椅子自身而言,点、线、形、色彩、材质构成了其造型审美的基本元素,这些内容不拘一格的相互烘托为形体的展现推波助澜,元素的异合多变成为了审美表达的源泉。▼
晚明黄花梨四出头龙纹官帽椅
“四出头”官帽椅是最为典型的明式家具。因它的搭脑(椅背上横梁),被削出斜坡,向两边成八字微微下垂,然后挑起,且两端出头,好似明代官员那带有帽翅的官帽,故因此得名,后为区别其它官帽椅样式,便称其为“四出头”官帽椅(简称“四出头椅”)。注重这些基本元素的研究是洞穿“四出头”官帽椅造型审美由表及里的唯一桥梁。
---
?1、点的审美
“四出头”官帽椅的四个出头端口与其整体流畅的线条相比可称之为点的展现,蕴涵了中国传统造型审美中的辩证思维和生机情感。
(一)辩证思维
点在西方人眼中归咎于抽象的几何范畴。点是实体的开始,由点成线。而与之相异的中国审美体系中,点往往具有更多的类比规定性,融入了更多的辩证色彩。对于同一事物的审美的介定总是依附于同它物的类比之中。高大苍老的古树与娇柔稚嫩的雏草而言突显雄壮威严,但与密集成片的丛林而论则渺小亲和。滔滔江水比邻宁静平缓的湖泊气势磅礴,比之浩瀚无际的大海却又有少许谦卑。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沾沾自喜,但与自然对照却又自叹不如。因而,对美的感觉与评判在中国的审美体系中并非永恒的,对同一事物的美学界定也是可以变换的。从优美到崇高,从崇高到优美皆是如此。“四出头”官帽椅的四个出头端口与其整体流畅的线条相比,以点的形式存于其中,恰如其分的表述了中国审美中的辩证思维。
明铁力木四出头官帽椅
(二)生机情感
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无限循环、生机勃勃的。正如道家所言,一切万物皆因道而生,消逝后又复归于本体(道)。道是无形的,不可言说的,老子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由此可见,中国人忌讳僵死的、有终点的、有限制的东西,偏爱动态的、循环的、无限的事物。“四出头”官帽椅在上搭脑两端与扶手两侧略微出头,在形式上打破了以往座椅直角收口的单一套路,泾渭分明的样式在突破空间局限的同时打造了气韵生动的人间情怀。端口的越界(出头)在审美中体现“自由”之意,益见其美。此外,点的位居其上还成就了搭脑与扶手整体线条的流畅,为线形的完整表述进行了铺垫,使整个造型活泼自然,贵有一唱三叹之音,情益于辟。生机情感在这一部分的体现韵律十足、委婉生动。
明末黄花梨方材高靠背四出头官帽椅
---
?2、线的审美
与点在“四出头”官帽椅中给人的生机情感相比,线在此处的美学意蕴更具有连贯性。如果说点到点的直达塑造了直线,那么,点到点的弧形过度就是曲线的始基。在中国的造型审美中,直线与曲线诠释了非此即彼的审美情境。直线所体现出的是静态美,曲线则表达的为动态美。直线是阳刚美,曲线为阴柔美。直线是直观美,曲线为情境美。直线是实用美,曲线为图腾美。
(一)直线----静、直观、实用
1、水平线。在中国人的审美视野中,水平线总给人以平稳,宁静的感觉。在人们日常的吃、穿、住、行中椅子类属于住。辛勤劳碌的人回归家中,身体疲惫、心情繁杂,坐靠休息必不可少,椅子的功用就突显而至。人在缓解疲劳的同时,更加寻求内心安宁、沉静的舒适感。“四出头”官帽椅的座面由四条水平线围合而成,与58.5厘米×47厘米的净宽尺寸相配,宽大的面积给使用者平稳与厚重的心理暗示。气派的造型中不失稳定之态,宁静的情境中不乏审美之韵。在满足主人休闲实用需求的同时,通过造型的呈现安逸了其原本杂乱的心灵。
清早期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2、垂直线----阳刚。与水平线对照,垂直线更显张力。如果说水平直线体现出中国审美文化随和的一面,那么,垂直线则孕育出中国审美文化的另一面—庄严。水平线使时间平缓,属虚静。垂直线让时间凝固,是实静。椅子从座面到座腿支撑形成从水平线到垂直线的均匀过度,构成了在造型审美中从随和到庄严的转换。座面本身的造型与面积凝结了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用,而座面下部的四条直立座腿支持,维护了此情此感的持久性。垂直线居下、水平线在上的结构布局显现了两类直线有机融合的静态造型审美,集结了人在瞬间体验的美学情趣。垂直线的威严与张力也更加突显这一线形的阳刚之气。
晚明黄花梨四出头高靠背官帽椅
(二)曲线—动、阴柔、情境、图腾
在中国的造型审美观中曲线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四出头”官帽椅曲线的运用是展现中国美学之神韵的经典,是探究文化之精华的途径。上部凹陷、下部凸起的靠背板、两个扶手、鹅脖后端的镰刀把,侧面造型均呈曲线“S”形,这是中国审美思维中对动态、阴柔、情境的追求。凹凸有序的线条走势也更多的映射出中国古老的图腾原型—龙。图腾崇拜之说由来已久,龙是中国人民信奉的图样,是炎黄子孙内在的精神。椅中“S”形曲线对图腾原形的塑造,气韵生动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内在审美文化气节。直线为椅子塑形,曲线为其勾魂。“S”形曲线从形状上看是龙图腾的再现,但从原有的完整结构及其更为深刻的引申意象而论,还隐含了传统的太极图模本所展示的那种独有的互补原则、和谐思维、审美倾向。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深远的根基,由《易经》后天八卦图演变而来,它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无穷的循环的圆,图中黑为阴,白为阳,一阴一阳之为道。世界各个文化体系中都含有对圆的崇拜,西方因其无开始与终结端点,视它为最完美的图形,但都仅属于抽象的几何范畴。在中国美学中,对于圆形的理解与感悟就如同太极图所示,它所负载的形状发展出道家的思想文化观念。阴阳互补、和谐有序造就了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华夏文明。在传统审美中,“S”形的演变代表了人们对造型审美深层次的追求,其间蕴含了中国传统美学那般不羁的自由精神,致使人们的思想境界突破儒家文化的束缚而走向对自然的感悟。这种曲线赋予了座椅造型娓美的太极图意境,它的凹凸走势与图中的阴阳界线吻合,揭示了更为宽广的审美意蕴。
清早期黄花梨四出头官帽椅
---
?3、形的审美
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连成体,面与体通常称之为形。纵观“四出头”官帽椅,下部呈立方形而立,造型倍显厚重,上方依线形围合而成,样式格外轻盈。活泼之中不乏严谨、流畅之感不少稳重,展示了明代“官文化”中的儒雅气息。其形的审美取向适时的介定了时代流行的文化氛围。
检索明代的经济文化中心,地域居于江南一带(如今的江浙地区),书卷格调明朗、才子佳人辈出。生活中,满腹经纶的文人雅士直接向工匠索取家私乃寻常之事,造型规格也依买主而定,长此以往,一种独特的家具趋势蔚然成风。日积月累,木匠自身的创作理念也更多的附着了文人的儒雅品行。所谓“学而优则仕”,仕即官也。椅子的造型设置与明代大众追寻科举制度的文化风尚息息相关。在科举之风的酝酿和盛行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准则便是当代“时尚”即科举取仕所趋。座椅的名称也恰是工匠为迎取科举求官进仕、加官进爵的渴望孕育而生,真正成为士子求取功名的象征。这也是工匠为满足文人赶早科考、求官若渴、步步高升的心理,意在附会“官帽”这一雅称的明证,以吸引更多的求官才子,招揽更多的营生客源。
明末清初紫檀四出头官帽椅
---
?4、色彩与材质的审美
如果说审美元素中的形体现了中国“官文化”高尚儒雅的情操,那么,色彩与材质则表达出中国“民文化”清欲典雅旨趣。座椅取材于自然,黄花梨、铁力木、榉木、榆木、榨针木、紫檀较为常见。其木质硬润,颜色不静不喧、均匀成体,纹理或隐或现、虚实相生,生动而多变,流畅自如,使原本没有生命力的家具注满了鲜活的血液。跃然其中,彼有中国传统书法以形写神的端倪。用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形容并不为过。其突显生态的木质材料孕育了外表光泽的淳朴,致使座椅色调朴素简洁、质地轻盈明快、肌理有序。此外,硬木家具的体感平稳,居于其上没有柔性材质的弹性晃动,牵引使用者进入心平气和的心境,有定气凝神的功效。两者(色彩与材质)的融合看似平淡,尽含机巧,工无巨细,都用尽心机,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架构内的朴素审美观。
总而言之,“四出头”官帽椅为明式家具中的出类拔萃之作,其造型样式鲜明,点线并用、方圆互融、形体合一、色材相衬,体现了同一时代的文化氛围与中国人判若云泥的造型审美观。
END热门文章推荐
现场实拍,如何分辨红木烫蜡的真假?
5个不容错过的中国古典家具馆……
红木市场沉浮中,杀出三匹“黑马”!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对您有所帮助,请随手转发,谢谢!
版权说明:本文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任何商业用途,仅供学习分享交流,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