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
“
我
喜
欢
红
木
的,
更
喜
欢
抚
摸
那
充
满
年
代
感
的
纹
路。
想
听
见
,
红
木
里
最
深
,
的
秘
密
。
”
期待红木的活动已久。也许是身在材料院一隅的偶然发现,那份红木特有的神秘感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其名字本身,更是那扇”木材陈列室“的大门后,各种木头灵性的呼唤。
在材料与工程学院团工委青协承办的“红木文化进社区”活动的前期筹备中,张耀丽教授带来了产自各地的花梨木、紫檀木等等标本,为志愿者细致地介绍了不同红木的“个性”,也讲述了自己与这些红木背后的故事。也许赋予红木灵气的本身,就是在经年累月的深入了解中,岁月所产生的情感罢。
轻轻捧起一块紫檀,抚摸那暗红色、细腻里又略带粗糙质感的表面,慢慢沉淀下来,再渐渐品其能一阵淡淡的香味。拿上专业的放大镜细细观察其纹理,竟也能看到那暗红深处仿佛诉说着岁月故事的细横状条纹。红木大概是要用来慢品的,只有一点点深入地细致入微的揣摩,才能对其品性、年代等略知一二。对它们的了解,大抵是要带着满腔的诚意的。
正想再仔细地研究一番教授侃侃而谈的红木标本,又获得了进入木材陈列室的令人兴奋的机会。那扇大门后面风尘仆仆的气息,都是木头最好的致意。志愿者们在崔老师的带领下,驻足在中央国立大学留下的木材标本架旁,听老师说那有关菩提树的故事。树木的灵气,正是在这一代代的传承下显得更有历史和深邃感,在那年久有些褪色的吱呀作响的木柜里边,锁着的,又怎仅仅是一番普通的木头呢?
带着这些对红木的新认识,我们在锁金村广场上分享了给居民的一份科普讲座——红木文化进社区活动。展出的红木标本吸引了许多人的驻足,也让更多人有了对于红木家具和各种物件的答疑解惑的地方。张教授一边拿着手中的各种标本,一边侃侃地给大家讲解红木的各种知识。
停留下的李先生拿着小叶紫檀迟迟不肯放下,原来是曾经有过这么一串手串儿。谈起这事,李先生就有些感慨:“几千块买下的手串,竟然是褪色的!”张教授听了便有些乐呵,耐心地解释紫檀本身就有褪色的性质,又让李先生用紫檀木在白纸上一划,嘿,果然有这么条深色的印子!
又说到当时把手串放进水里检验,泡出了颜色的事情,李先生摇摇头——当时就这么把一串好紫檀轻易送给了朋友,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儿无奈。果然,这小小的手串里,还真的是有奥秘所在,若是不仔细磨合它有意思的性格,可能还真会“真假难辨”。
说罢,徐奶奶又上前,向张教授询问红木家具的事儿。“论家具,花梨木的纹理极佳。大气,价格也相对温和。”张教授不停地给大家出谋划策,想把最好的建议送给大家。
对红木的喜爱,不论是真正爱其质地,还是爱其名贵,都让这类木材真正融合进了人们的生活里。我喜欢那份红木略带距离、却又贴近生活的美。但不论是红木、亦或其他木材,在其背后都有一份意蕴值得细品。那种带有张力、沉甸甸的木头,总有比所看见的有更多力度。
因为留有半分“雪香浓透紫檀槽”的韵味,就仿佛还能闻得那一件件红木物件背后的故事。我们想在这儿,用那扇古老的门后木材的香味,向更多的人诉说那份文化,那段红木的记忆。
-校团工委新媒体中心-
来源
材料院团委汪可馨费蕾蕾
美编
梁立
责编
缪静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