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西方国家,将中国的红木家具作为中华民族近代物质文明的标志之一。之所以如此,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因为像其他所有的传统工艺美术一样,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工艺美术“材美工巧”的艺术特色。
红木家具中经常选用的石、牙、骨和螺钿等用材的材质和品相,都深刻地表达和反映着我们民族工艺的优秀审美传统。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君子比德于玉”,始终将仁、知、义、礼、乐以玉作比喻,将玉之温润、缜密、清越等种种品质作为真、善、美的象征。红木家具的艺术品性往往通过尽善尽美的材质来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好料必求好工,以工巧为美,是红木家具继承工艺美术优秀传统,获得高级艺术品质不可缺少的又一重要标准。
“工”、“巧”两字,在中国古代的字义上,既是指优良的工艺技巧,又含有美饰的意思。《说文》注“工”曰“巧饰也,像有人规矩也”,《玉篇》和《传》皆注“善其事”也;《说文》注“巧”为“技也”,《广韵》云“能有善也”,《诗卫风》则取“巧笑倩兮”来形容少女的美貌。
这无不说明古人一贯以工之“巧”来深化美的意匠,运用卓越的工艺技巧来创造独特的形式美。制作家具的能工巧匠,通过精巧娴熟、得心应手的技能,使红木家具同样获得了“巧夺天工”的艺术效果。
红木家具集木工、雕刻、镶嵌、髹饰于一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耐看、耐摸、耐用的物化形态,给人们以永久的艺术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