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至来,听说北方的冬至节气的时候,景色很美,梅与雪相融相生,许多古人都会借由冬至这个节日来思乡忆乡,不论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还是杜甫的《冬至》,无不体现出他们的飘零孤单,佳节思亲。
冬至也被称之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同时也是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的先民已用土圭观测太阳测算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因此历史上的朝朝代代都对这个节日极为重视。
在周朝,冬至为年。人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而在汉代,冬至大如年,《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互拜访,互赠美食,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则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冬至这一天会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冬至当做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庆贺,北方水饺南方汤圆,就是南北文化的一大差异,每到冬至,按北方的习俗,要吃点儿饺子,这样才不会冻掉耳朵。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女娲造人,她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变得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是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使耳朵没被冻掉。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掉。
饺子的发明,据说就是与冬至这个节气有关。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寒冬,一路上发现许多百姓冻烂了耳朵,他就用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煮熟后施舍给冻伤的灾民。这种最初叫做“捏冻耳朵”的食物后来被命名为饺子。“吃了饺子不怕冻”,体现出古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依然存留的美好愿望。冬至虽冷,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是温暖的。而如今,饺子的形状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吃水饺,却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传统文化。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平安皮包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在南方,冬至这个节日就是吃汤圆了,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民间也便有了“吃了汤圆长一岁”的这种说法,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以用来赠予亲朋好友。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又改成汤圆,而在广东被称为汤丸。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在春节的时候也会习惯吃汤圆儿,而不是饺子。
汤圆最早是起源于中国宋朝的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汤圆汤圆,团团圆圆,寓意着健康和睦,深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而且汤圆是温补的食物,对于食欲不佳、腹胀腹泻也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汤圆虽好,但也不能多吃呢,因为汤圆是由糯米所做,所以难以消化,一旦贪嘴多吃了些,会加重胃粘膜的负担,所以家里的老人小孩在吃汤圆的时候也是要细嚼慢咽。
冬至,吃饺子和汤圆,是所有家人期盼团圆和健康快乐的居家生活的日子,在这个传统节日的今天,戴为红木祝大家冬至快乐,希望大家平平安安团团圆圆,不论是否有在家人身边,都有戴为与你同在。
以上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互联网,仅供学习交流勿作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喜欢请记得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