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考工记》有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经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材有美,即为工艺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中国传统的硬木概念也是指颜色深、份量重、木性优秀的材质。红木类硬木材料是现代的专家学者为方便市场管理和材料鉴定,以明清家具用材为基础,将微观特性达到一定指标的一类家具用材统一划分到一个领域,并沿用民间广为使用的“红木”这一俗称来命名。明清时期制作家具的用材主要有硬木和软木两大类,而当时的硬木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大多都属于红木类名贵硬木范围内。
当时人们是用这样俏皮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材料的美学特征的:铁梨纹凸凹是棕眼,鸡翅纹平滑颜色浅;黄花梨纹工笔画熟宣,毫发毕现似鬼脸;红木纹写意泼生宣,边际洇散似墨染;紫檀纹牛毛鸡血光如缎,屑入酒精喷云烟;乌木日久崩麻线,红木拂之有光感。由此可见明清家具用的优质名贵硬木的材料美学主要是从感官特征和理化特性表现出来的。
明清家具主要用红木类硬木的感官特征
明清家具主要选用的红木类硬木材料有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力木、乌木、酸枝等,其感官特征主要从视觉感官、嗅觉感官和触觉感官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从视觉感官上来看,明清家具选用的硬木材料各具特色。紫檀,色泽紫黑有金属般像绸缎一样的光泽,纹理纤巧浮动,变化无穷;黄花梨,色泽不静不喧,纹理若隐若现,如行云流水,木中常见木疖,亦平整不裂,俗称“鬼脸”,此为黄花梨的典型特征;鸡翅木,木质纹理黑黄相间,有如鸡禽之翅膀,有火焰重叠燃烧之势;乌木,一种黑色硬木,老者纯黑色,光亮如漆,芯材色黑如墨;瘿木,又“影木”,其木多节,缩蹙成山水人物鸟兽的文案,有的木纹结成小葡萄纹及茎叶之状,名曰“葡萄满架”,不是指某一特定树种,而是泛指树木生病后所生的树瘤,由于纹理扭曲易裂,少有整料制作家具,一般只适用于装饰;铁力木,色显紫黑,厚重拙朴,纹理通畅,经常呈现行云流水般的纹理,甚至美丽的纹饰近似鸡翅木,但又有本质不同,铁力木比鸡翅木重,鸡翅木棕眼平滑无碍,铁力木棕眼丝丝入肉。
其次,由于这些硬木成材周期相对比较长,木材细胞腔内含有各种挥发性油、单宁、树脂、树胶等,以及细胞壁含有一定的沉积物,因此材料做成家具后会散发出淡淡的气味,致使整个空间都弥漫着悠悠的自然气息。因为红木类木材含有的抽提物比例不同,导致
气味多种多样。比如,占当时用材量相当比重的老红木,又称酸枝木,就是得名于其木材本身的酸香味。这种纯正、清雅、高贵、宁静的木材香能够带人走进心无挂碍的精神境界,产生无形的美学特性。最后,这些抽提物中所含有的油脂会使木材的纹理润透,色泽凝重,自身带有湿润的光感。所以为了不破坏美感,大部分家具只做打磨上蜡处理,甚至光身不上蜡,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人的肌肤与材料直接接触,体验木材天然质感。打蜡的修饰处理也增加了木材的光洁度和油润感,使木材有如锦缎般的光润手感,深穆雅静的色泽与简洁洗练的造型相得益彰。有些老家具表面因为使用过程中有汗渍渗透和手掌的不断抚摸留下痕迹,俗称包浆,致使木质表面泛起一层温润的光泽,从而手感更加润滑舒适。
明清家具主要用红木类硬木的理化特性
明清家具的一大特色就是丰富多样、寓意深刻的雕刻纹样。工匠们在家具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雕刻内容大多以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牡丹,宗教图案等为主。之所以能够在家具表面进行任意的雕琢,与材料本身坚实致密的质地是分不开的。红木类家具用材相对于其他硬木材料一大优势就是密度大,材质硬,质地紧,所以雕刻不崩茬,此外在视觉上显得沉稳而坚实,体现出刚毅的美质。雕刻形式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以及圆雕等多种,不同形式的雕刻对材料的质地要求不一样,当然越是紧实的质地,雕刻的手法越灵活,表现效果越生动。雕刻最佳的用材实属紫檀,其木质比重很大,质地最为细密,木射线在放大镜下可见,甚细颇密,所以紫檀木可以做极为精细的雕刻,横向走刀不阻,且雕刻出来的纹样模压感强,故明清时期做家具时的紫檀剩料经过匠人的精雕细琢,又是一件极佳的雕刻工艺品。
由于大多数的红木类家具表面只做打蜡处理,或者直接光身暴露空气中,所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木材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膜,材色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时间越长,家具所散发出来的岁月沉淀感越浓厚,洗尽铅华,历经百年沧桑,尽显稀世之美。又由于,每一棵树木所生长的地理环境不一样,接收的光照、吸收的营养成分以及气候特征的不同,就算是同一树种也会产生不同色泽和纹理的差异性,所以木材本身也是它生长地人文地貌的活化石。而生长寿命的长短也会影响材质的外观特征,比如红酸枝木,老的红酸枝木较新的颜色明显深沉,并且有接近黑酸枝的纹理和色泽。
木材使用的搭配设计
硬木的材质美还体现在自身各因素之间的矛盾性。首先是坚硬致密的材质和优雅流畅的纹理之间的对比,形成一刚一柔不同美感的冲突。其次是不同切面纹理效果的对比,弦切面的波峰花纹的起伏荡漾跟径切面的直线条纹的刚劲挺直形成视觉反差。最后硬木的硬质和油润的光泽显现刚性,与触觉上的柔润感也形成
对。木材本身的这种刚柔并济的美感就诠释的家具用材美的内涵,所以在家具制造中,会根据不同材型选用不同部位的纹理,使材料本身的美感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比如线材多突出直线的纹理效果,面材多突出波峰回荡的纹理效果。
不同木材有着纹理和色泽的差异性,同时不同的材质也有各自的视觉和触觉的感官特征,明清时期的匠人就开始尝试不同材理特征的的木料间的搭配以及木材与其他材料的组合使用,使材质美在矛盾因素不断强化和调和中体现,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比如,乌木通常与浅色木材搭配,一冷一暖,形成有趣的色彩对比。瘿木通常作为装饰面板,其纹理的变化无常与周边或流畅挺直的直线纹或若隐若现的波峰纹理形成对比。
不同材质搭配的运用主要通过镶嵌和五金件来实现。镶嵌材料有大理石,玉石,陶瓷,贝壳,金属,瘿木,珐琅,竹子,黄杨木等,从镶嵌的外形,面积和部位寻找不同材质,纹理和色彩的最佳结合点。五金件在加固结构和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明代早期的五金件金属用材主要用白铜或黄铜,明晚期至清多用红铜镀金,五金件的选择以及金属色泽演变也与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和财产观有关。明清时期的工匠根据他们的制作经验总结了这样的搭配原则:楠配紫(檀),铁配黄(花梨),乌木配黄杨;高丽镶楸木,川柏配花樟(樟木瘿);苏作红木楠木瘿,广作红木石芯膛;榛木桌子杉木底,榆木柜子杨木帮。有些搭配组合今天也在沿用,可见其组合的巧妙性和审美品位的长远性。
●END●
美家居MJJU.net
订阅更新subscribe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