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
第期
张元素(——)享年岁,字洁古,金代易州人,是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珍珠囊》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李时珍赞其“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1、脏腑辨证说。即从人的脏腑寒热虚实来谈病机辨证的学说。该学説由点到面,详细论述每一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演变预后,治疗方药等四个方面,成为易水学派的理论基石。如在论述心脏时,先列出心的性质,功能,五行属性,脏腑关联等特征:“经曰心者,五脏之尊也,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通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火,旺于夏,手少阴太阳是其经也”。然后阐述心的虚实寒热证:“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其脉左寸口虚而微者是也。接着指出心病的演变和预后:“心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最后从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等方面制定治疗方药:“心苦缓,以五味子之酸收之,心欲软,软以芒硝之咸,补以泽泻之咸,泻以人参、甘草、黄芪之甘”。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比前人的论述,更为深刻,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遣药制方,发挥中医学药物理论。即根据药物的特性处方的疗病处方的一套理论。中医学上,把寒、热、温、凉看作药的气,把酸、苦、辛、咸、甘、淡看作药的味,气与味合,而成药性。也就是药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张元素认为各种药物的气味厚薄是不相同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药物诸品分成五大类,拟定了制方的原则,共分“风、湿、暑、燥、寒”五种制法,十分详尽。他以什么特性的药,治什么症候的病,借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疗病的原理。他根据《内经》的理论,强调药物的四气五味之厚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方面。正由于药物有四气五味厚薄的不同,因此药物作用才会出现升降浮沉的区别。因此,对于每一药物功用的解释,他强调首先应明确其气味厚薄,然后再进一步阐发其功效,使中药学的理论与其临床效用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药学理论的发展。
3、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他虚心研究学习古代的医学理论,但不拘泥古方。他明确地声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就是说,时代不同,具体气候和患病者的体质等情况不同,病情有变化,不能完全再按过去的处方用药。他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灵活地吸收前人经验,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总结,有了新的建树的。他创制了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功效。用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同为极细末,用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不拘时日。本方系从《金匮要略》中枳术汤演变而来。《金匮要略》此方是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张氏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则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术协力,则更能增强其养胃气的作用。于此可见,张氏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其主导思想,乃是以扶养后天之本为先,而辅之以治痞消食.为其“养正积自除”的治疗观点。[g1]
4、深化脾胃病辨证。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土实泻之,包括泻子、涌吐、泻下。土虚补之,包括补母、补气、补血。本湿除之,包括燥中宫、洁净府。标湿渗之,包括开鬼门。胃实泻之,包括泻湿热,消饮食。胃虚补之,包括补胃气以化湿热、散寒湿。本热寒之,主要是降火。标热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5、倡导药物的“归经”说和“引经报使”说。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如同一泻火药,黄连则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则泻肝火,知母则泻肾火,木通则泻小肠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膏则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泻胆火亦同。其所以都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张氏在归经学说理论的启示下,进而又提出来引经报使之说,引经报使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作用。如羌活为手足太阳引经药,升麻为手足阳明引经药,柴胡为少阳、厥阴引经药,独活为足少阴引经药等。归经是遣用每味药的专司,引经是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以上这些药物配伍于方剂之中,可以引诸药归于某经某脏腑,以加强方剂的效用。
[g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