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上所具备的工匠精神

人类有追求美好的愿望和权利。美的产品、好的产品,也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是人类达到不同文明阶段的一种标志。人的生活是不是美好,不是取决于你有多少钞票,而是取决于你拥有多少美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即便你很有钱,不停地换住所、家什用品,但住所逢雨就漏,家什用品粗制滥造,甚至有毒有害,你的生活绝不能算美好。人家一辈子就住一处,家什用品也是一件用了多年,但住的和用的都是高质量的,能够用来欣赏的,人家的生活肯定比你美好。所以,产品做的好不好,不仅关乎生活品质,而且关乎文明程度。

具备“工匠精神”的前提是要有工匠

把产品做好,当然要有工匠精神,而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折射。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大胆承认民族文化的某种缺失,承认国人的某种劣根性。鲁迅先生写过很多批判国人丑陋一面的文章,可谓一段文字一把匕首,一篇杂文一支投枪。

与他同时代的傅斯年,也写过不少批判性很强的文章,其中一篇题为《中国狗和中国人》,大有鲁迅的风格。作者在文章中首先借用专业养狗人士的话说,“中国狗也很聪明,他的嗅觉有时竟比外国狗还灵敏,不过太不专心了。叫他探一件事,他每每在半路上,碰着母狗或者一群狗打架,或者挣食物的时候,就把他的使命丢开了,所以养不成材。”接着,这位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论道:“我听了这一番话,很有点感触,何以中国狗这样的像中国人呢?不是不聪明,只是缺乏责任心,——他俩一样。中国人‘小时了了’的很多,大了,几乎人人沉沦。留学生在国外的成绩颇不恶,——胡适之先生说,只有犹太人在美国大学的成绩最好,其次便是中国学生,至于美国人,远不如这两个民族。然而一经回国,所学的都向爪哇国去了:大约也是遇着了母狗,或者加入了一群狗打架,或者挣食物,所以就把已经觉悟的使命丢掉了。”如果今日有人看到这段文字不舒服的话,不妨去一趟上海的鲁迅纪念馆,最初发表这篇文章的《新青年》杂志,现在已经成了馆藏的一个文物。

胡适当年也写过一篇寓言式的文章,语气平和,但寓意相同,针砭国人的不认真和不负责任,做事马马虎虎,那就是《差不多先生传》——中国人的最大特性就是做任何事(当然包括做东西)都是差不多就行了,从来不精益求精;“差不多”的哲学通行天下,把“差不多”发扬光大的反而被捧为“圆通大师”。

几十年前如此,如今也未见得好到哪里去。所以,中国制作的产品与外国制作的产品放在一起,立马分出三六九等来,价格也是如此。连医生都会和心脏病人这样说:你的心脏要做支架,外国支架四万一个,国产支架便宜,只要两万一个。至于国人蜂拥到国外购物,从德国的汤锅到日本的马桶盖,再到澳大利亚的奶粉蜂蜜,以至于中国旅游团所到之处,便是外国商场断货之时。这些已经不再是新闻,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问题是,倘若没有工匠,何来工匠精神?今天我们有工匠吗?提这个问题似乎更为沉重。

有两种途径可以产生工匠。第一种途径是学徒制,手艺精良的师傅把技术传给徒弟。那个给我打制第一套家具的木匠,算得上那个时代的工匠。若没有当年恢复正常高考制度,也许笔者也可以成为一个说得过去的工匠(不算诳语)。这种途径现在自然消失了。第二种途径是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可以产生大量高水平的工匠,就像德国、日本那样。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工厂流水线上基本都是刚刚从农田里走出的民工,经过简单培训就开始生产了。虽然也有职业技术学校及其毕业生,但人数偏少,更关键的是水平不高,既有投入问题,又有生源问题,因为现在去读职业技术学校的几乎都是被高中淘汰的。

除少数国家重金投入的行业,中国的工业文明,基本上还是“差不多文化”通行。操作手册上明明写着螺丝要拧5圈,中国的操作工常常只拧3圈——只要不掉下来就行了。所以,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工艺,就是因为做的人不同,品质就会有差异。我曾经在东京的商场里见过两款外形一样、品牌相同(都是索尼牌)的八波段半导体收音机(那还是半导体收音机有市场的年份),价格却相差一倍。好奇之下,问其缘由,被告知,那个贵的是MadeinJapan(日本制造),那个便宜的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

要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有大量的现代工匠。这就需要系统性的改革以及观念改良,包括教育体制、薪酬制度、劳动市场制度等,还有树立起尊重体力劳动、欣赏体力劳动成果的社会观念。德国之所以能生产出众多的品质优良的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拥有一大批技术精良的现代工匠,之所以有众多的现代工匠,是因为现代工匠在德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早早地吸引了优秀的青少年有志于此。

消费文化也是“工匠精神”的关键因素

那为什么中国的家具可以做得很好,而其他产品却普遍缺乏“工匠精神”?这和市场结构有关,从需求一端讲,也和消费文化有关。

若有一些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产品在中国做得不错,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传承,即历史上我们就做得很好。中国古代家具在工艺水平上无疑是上乘的,其中部分达到艺术的水准。我不止一次去过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也不止一次去过那里的中国馆,对那里陈列的一对十分珍稀的中国明代黄花梨大柜印象深刻,几百年了,连金属锁件都锈蚀坏掉,木制的柜体完好如初,榫卯和拼接之处依旧严丝合缝,透出黄花梨的特有美丽神韵和中国古代家具规制的庄严。第二是有利于形成买方市场的竞争结构。充分的竞争性,供略大于求,好的产品才可以在市场中胜出。中国家具的市场无疑属于这样一种市场结构。不过,这两个原因在其他产品市场中也存在,例如服装、食品、厨房用品,都有历史传承,都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但中国的产品依旧做的不好。第三个原因就成为关键,消费者的挑剔程度。

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消费者对普通产品是不挑剔的,只要便宜、好用就行。所以市场上充斥了便宜但质量不高的产品,消费者也不很介意。试举两个典型例证。中国人雨天出门打的伞基本上都是劣质货,尤其是伞骨从材料到做工都很低档,几乎用不了几次就坏了。但没有多少消费者对此介意,因为一把雨伞很便宜,坏了再买一把就是了。第二个例子就是中国锅与德国锅的比较。中国家庭主妇一生可能用过无数的锅,一只锅用几年就坏了,也没人因此而遗憾,因为再买一只锅也很便宜,结果一辈子用的都是劣质锅。德国的家庭主妇可能一生只用过一两只锅,但一辈子用的都是最好的锅。原先中国人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的锅,现在知道了,所以去德国的中国旅游团一般很少不带回德国锅的。可惜,中国消费者很少到国外会去买伞的,但倘若他们少一点对那些浮华Logo的迷恋,而增加一点对真正生活品质的要求,则会发现雨伞也有明显的品质之分。

家具在中国却有不同的命运。中国人对自己的家居环境及其陈设十分在意,中国人最认真的地方莫过于家庭装修了,都是要用最好的材料、最贵的品牌,家里往往装修得像一个奢华的酒店。家具属于家庭陈设,是家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能不讲究。只要财力可以,中国的消费者也是愿意在家具上花费的,包括名贵的红木家具、金丝楠木家具(其实没几个是真的)等。加上现在中国市场开放,可以进口世界上任何一种名贵木材以及国外出产的家具,所以,中国的家具市场真正是琳琅满目,高中低档一应俱全,以本人半专业化的眼光看,只要肯花钱,品质高的家具并不难找。当年的水曲柳以及木工师傅的工匠技艺,实在无法和今天的市场相比。岂止是家具,凡是和家庭装修有关的材料和物件,例如瓷砖、地板、五金件等,中国生产的产品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品质是很高的,尤其是瓷砖和地板和国际名牌在品质上已经差异不大。

这充分说明,特定的消费文化,消费者自身对产品有无品质上的苛求,也是决定市场上产品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工匠精神,不仅来自于是否有工匠,来自于工匠是否负责任,还来自于消费者对工匠的要求,尤其是是否宁愿多花一些钱买好的工匠的产品。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彻底改掉中国人固有的“差不多”文化习性,其中包括消费者自身为图便宜的“差不多”文化。

(注:图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

声明:本平台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ctech2011.net/hmju/14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