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700.html
西泠秋拍/文房清玩·历代名砚暨古墨专场
艺术自媒体/同古堂、撰稿人/林妹妹
此生无田食破砚
川公子:久候的西泠“砚遇”
文/同古堂
○
西泠「桃花源」
朱自清说,西湖的冬天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像新砑的银子,而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是的,西湖很美,也很凄怨,在那孤山断桥旁,偶尔一两星的灯火,仿似一场醒来的梦,轻诉着白娘子与许仙的别离,或者苏小小青楼红颜的暗自神伤。
而湖山最胜地,莫过于西麓处,这个唤作西泠的旧迹,那是多少文人为之魂牵梦萦的桃花源。东风客每携壶过,落日人还唤渡无?百年如斯,依旧一如往常的静谧,没有朝堂腥风,没有俗世纷扰。
▲西子湖畔
▲西子湖畔
○
砚兮归来
西泠的雨,是多情的雨,长满青苔的屋檐下,是那多情的女子。
多少次,曾梦想着撑一把油纸伞,就这样静静的漫步在西子湖畔,从古巷走来,在凭阑处徘徊,然后期待着那如诗一样的男子,徐徐走来。
然而,醉了多少浮生的江南小城,终究是流年易散,缱绻难聚,或许邂逅一场静对沧桑的“砚兮归来”,纵然没有涟漪,没有锦绣,却深沉不浮,清雅自尚,也是另一种风景。
凝眸一望,便是千年。
▲砚兮归来
西泠秋拍
○
清乾隆?御铭宋代端石七光砚
以静为用,是以永年,这是康熙皇帝铭砚的佳句。《文房四谱》亦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
可见砚之厚重。
砚传千载,古往今来好砚者不乏,如欧阳修、纪晓岚、苏东坡、沈石友等,皆一时文豪,撰文著述,辑之成谱者亦多。如宋代如欧阳修之《砚谱》,米芾之《砚史》乃至清代纪晓岚之《阅微草堂砚谱》,吴兰修之《端溪砚史》以及沈石友之《沈氏砚林》,均是砚学专述。
而乾隆皇帝举一国之力钦命编纂之《西清砚谱》,更是堪称群谱之冠。
▲《西清砚谱》
由于古砚得之不易,乾隆命状元于敏中,严格甄选收录宮内历代名砚,上起汉唐,下至本朝所制,并令宫内绘图高手如门应兆等人,将所选砚台加以图绘,亦作说明,希望这些名砚得以流传,免至后人因遗失或辨识等各种原因,使得明珠蒙尘。
此谱辑成后,乾隆更是亲为作序,并赐名《西清砚谱》,全书二十四卷,目录一卷,所收历代名砚,共计二百四十方,端、歙、澄泥、砖、瓦及松花石、紫金石、砣几石、红丝石等诸种类无所不包。
这些砚台,每个都摹绘图形,记录尺寸,同时再有专门的名家撰写铭文,力求不差丝毫,现如今多藏于两岸故宫。
台北故宫馆藏《西清砚谱》所载之砚展出时,将砚谱与实物对照参考,发现砚谱所绘可谓精妙传神,令人惊叹。然而清末时期,因时局动荡,多年战乱,谱中所载砚台,部分遗失民间,难觅踪影。
所幸,此次西泠秋拍,征得一方佳砚,见于《西清砚谱》之第十九卷,题名曰:旧端石七光砚。砚首所镌为乾隆御题诗文,殊为难得。
▲清乾隆?御铭宋代端石七光砚
西泠秋拍
铭文:七柱分明朗七光,旋轮九气玉清祥。设如内景黄庭注,宜赠山阴内史王。乾隆御题。印文:德充符
著录:《钦定四库全书·西清砚谱》第十九卷,乾隆命撰,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
铭文著录:《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
说明:已知市场中著录于《钦定四库全书·西清砚谱》之孤品。
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旧藏。
20.9×2.5×9.2cm
据谱中所载,此砚为宋式太史样,平堂,一字池,砚额处有高眼一颗,砚底抄手内留眼柱七枚,高下参差,石眼灿然,故名七光。
▲清乾隆?御铭宋代端石七光砚局部
西泠秋拍
▲《西清砚谱》P
▲《西清砚谱》P
《西清砚谱》中所载尺寸,为清代营造尺,用如今的计量单位,所征得的七光砚,二者相差的误差在一毫米以内,极其精准。
砚台为自然之物,一物一品,殊不可复。七光砚砚面石品花纹与砚额之活眼及覆手内七枚眼柱,与砚谱所记载,应为同一物无疑。
横理对比
铭文对比
砚额、形制对比
眼注对比
此方砚台,是乾隆皇帝御赐予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父子情深,文人相惜,号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将名砚赐予以书法闻名的儿子,可谓佳话一段。
成亲王永瑆,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
▲清乾隆?御铭宋代端石七光砚
西泠秋拍
○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
乾隆皇帝与纪晓岚的逸事诸多,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电视剧中,君臣三人的相知相惜,广为流传。
▲《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
乾隆钦定《西清砚谱》与纪晓岚之《阅微草堂砚谱》相比,前者显见皇室长物无所不包,后者则尽得文人格调逸趣,二谱比肩,同列于“四大砚谱”之中。
《阅微草堂砚谱》载砚26方,初版为嘉庆本,96年徐世昌主持重刊付梓,亲自作序。由序中可知初稿来自纪氏裔孙堪谨所藏拓本。
▲左:《阅微草堂砚谱》民国石印本▲右:《阅微草堂砚谱》湖北美术出版社影印本纪晓岚痴砚,室名为“九十九砚斋”,其“每见罕奇,必欲刻意求之”。
《阅微草堂砚谱》中黻文砚有砚铭,言“余与石庵皆好藏砚,每互相赠遗,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声色货利相矜,而惟以此事为几乐,殆与后来之佳与”。
刘墉亦篆铭文“晓岚爱余黻文砚,因赠之,而书以铭曰: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壬子二月。石庵。印文:墉。”
砚中另有蒋师爚、桂馥和伊秉绶等人铭文,可见其每得名品佳砚,则相约好友共赏。
而纪晓岚所藏砚台,无不材质上好,制作精良。如《阅微草堂砚谱》著录之“观弈道人”款纪氏自用砚,质地柔嫩,石色微紫,砚堂处可见青花,鱼脑碎冻及马尾纹火捺,可谓雅致,此次也现身西泠十五周年庆典秋拍“历代名砚专场”。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西泠秋拍
砚盒铭文:宋青州红丝砚。河间纪昀藏。印文:陈叔通记王福厂书吴朴堂刻
铭文:观弈道人审定宋砚。嘉庆壬戌长至日识。
出版:
.《九十九砚斋砚谱》,纪晓岚藏,纪树馨辑,清嘉庆时拓本(据民国五年石印本)。
2.《阅微草堂砚谱》,纪晓岚藏,纪树馨辑,民国五年北洋印刷局石印本。
3.《阅微草堂砚谱》P30,广陵书社,年。
4.《阅微草堂砚谱》P32,湖北美术出版社,年。
5.《名砚辨》P,文物出版社。
刊载:《故宫博物院院刊》年04期,P52,故宫博物院编。
说明:配旧漆盒及陈叔通铭、王福庵书、吴朴堂刻木盒。
0.5×6.6×.8cm
此砚砚背浅开覆手,覆手内刊刻隶书“观弈道人审定宋砚。嘉庆壬戌长至日识”,甚具金石味与文气。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局部
西泠秋拍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拓片西泠秋拍
此砚除原配漆盒以外,另配有一匣,陈叔通记、王福厂书、吴朴堂刻。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砚匣西泠秋拍
纪晓岚作为清廷重臣,乾嘉两朝都蒙圣宠不衰,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也流传至今。
乾隆五十一年,其请沈云浦绘《桐荫观弈图》,题诗云“断丁丁落子声,纹楸终日几输赢。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观弈道人”之别号或即源于此。
不过其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此别号使用时间最长,也可知厌倦仕途,“惟砚作田”的心境。
天津博物馆亦藏有纪氏葫芦形端砚,铭刻“因石之形,琢为此状。虽画壶卢,实非依样。观弈道人,作斯墨注。虚则翕受,凹则汇聚。君子谦谦,憬然可悟。嘉庆乙丑正月铭,时年八十有二。”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葫芦形端砚
天津博物馆藏西泠“观弈道人审定宋砚”刊于嘉庆壬戌仲冬长至日,而天津博物馆藏,则是“嘉庆乙丑正月”,两砚前后相差三年,“长至日”与“正月”皆是佳节,不知与“观弈道人”别号是否有关联,暂不考据。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
西泠秋拍
纪晓岚曾言“余尝与董曲江言,大地山河,佛氏尚以为泡影,区区者复何足云!我百年后,傥图器书玩散落人间,使赏鉴家指点摩挲,曰:此纪晓岚故物,是亦佳话,何所恨哉!曲江曰:君作是言,名心尚在。”
“余则谓消闲遣日,不能不借此自娱。至我已弗存,其他何有,任其饱虫鼠,委泥沙耳。故我书无印记,砚无铭识,正如好花朗月,胜水名山,偶与我逢,便为我有;迨云烟过眼,不复问为谁家物矣!何必镌号题名,为后人计哉!所见尤洒脱也。”
其藏砚距今早已散佚各处,流传者可谓凤毛麟角,而不同于其所言,事实上,纪晓岚藏每方砚上都爱题刻砚铭,或赞砚,或记事,或抒怀,有迹可循,何不乐哉。
▲清?纪晓岚铭观弈道人审定宋砚
西泠秋拍
○
清·吴昌硕铭,沈石友藏牧牛端砚
“旧有《西清砚谱》,今有《沈氏砚林》”之说。
据悉,《沈氏砚林》为收藏大家沈石友殁后六年,其子沈若怀将父所藏佳砚编拓而成,共计一百五十八方。
而吴昌硕与沈石友交契甚深,曾有诗曰:“石友介于右,镌肝淘俗尘。”,二者金石之谊,始于壬午岁,彼此间唱和三十余载。
▲吴昌硕绘沈石友《品研图》《沈氏砚林》传阅广泛,共分四卷,传拓百部,分别由吴昌硕题签,郑孝胥题扉页,卷首亦有郑氏隶书题《品研图》、吴昌硕画《品研图》并题诗,诗曰:“石友好砚老成癖,十载搜罗逾数百。蒲团独坐细品之,不刮金鎞目光射。”,此砚学名著,有砚中“石渠宝笈”之美誉,堪为后世之范。
沈石友去世后,其家道中落,沈氏后人将《沈氏砚林》中藏砚悉数释出,皆为日本人桥本关雪购携东去。而桥本关雪过世后,部分砚台又辗转为他人收购,陆续流出,几经更迭,《沈氏砚林》中所收录砚台,多数已毁于战火,留存者绝少。
历代古砚专场中所征得两件《沈氏砚林》著录佳砚,一是吴昌硕为沈石友所铭牧牛砚,一为萧蜕书赵古泥刻锄砚,皆难得之砚中佳品。
▲《沈氏砚林》著录佳砚其中吴昌硕为沈石友铭牧牛砚,形制质朴,高古狷逸,刚中寓柔,青轻温润。
▲吴昌硕铭,沈石友藏牧牛端砚西泠秋拍
砚盖题字:牧牛砚。
铭文:耕石田,岁有秋。弃而不耕,不如童之牧牛。石友属铭,昌硕。
出版:
.《沉氏砚林》P38-39,民国时期出版。
2.《沉氏砚林别册》图43,二玄社出版,年。
3.《吴昌硕砚铭》,日本红白社,年。
著录:《沉氏砚林别册》P53,二玄社出版,年。
说明:配红木天地盖。
5.5×0.×.9cm
关于《沈氏砚林》藏砚,可查,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六方,出版于《兰千山馆名砚目录》;日本书法界泰斗青山杉雨藏有八方,年其子青山庆示捐赠吴昌硕铭“石友书画之研”予西泠印社;其他寥寥,甚难得见。
此牧牛砚,雕刻牧童骑牛,横笛小调,极是憨态可掬。浮雕之上,有缶翁篆铭,铭文“耕石田,岁有秋。弃而不耕,不如童之牧牛。石友属铭,昌硕。”,运笔如刀,线条老辣,笔意纵横铿锵,如锥画沙,亦或劲如强弩而穿钢甲之,金石之味,迎面而来。
▲吴昌硕铭,沈石友藏牧牛端砚铭文
西泠秋拍
铭文中“弃而不耕,不如童之牧牛”,亦是二人以砚明志,自勉之语。在沈石友去世后,吴昌硕为亡友整理旧诗稿,刊印《鸣坚白斋诗钞》,并作序,叹道“夫望尘莫及宁止缶庐一叟而已?”,也可知其心志之坚。
▲吴昌硕铭,沈石友藏牧牛端砚拓片西泠秋拍
▲吴昌硕铭,沈石友藏牧牛端砚出版西泠秋拍
○
沈石友藏萧蜕书赵古泥刻锄砚
《沈氏砚林》中多达一百二十余方,即由沈石友撰写诗文,吴昌硕亲书砚铭,部分篆刻则由吴昌硕弟子赵古泥操刀,三人珠联璧合,可谓一砚千金,为藏家所珍。
另有萧蜕所书铭文,也是文、书、刻三绝,别开生面。
▲沈石友藏萧蜕书赵古泥刻锄砚西泠秋拍
铭文:为学犹树,根深则无惧,种之种之时易暮。石友铭,蜕书,泥刻。鉏研。沉汝瑾。
收藏印:白沙邨荘。
出版:
.《沉氏砚林》,沉石友辑,民国原拓本。
2.虹隐楼藏《鸣坚白斋砚谱》第二册第十二砚,民国时期拓本。
3.《沉氏砚林》,日本二玄社刊行,98年。
4.《说砚》P,P27,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年。
说明:
.沈石友旧藏,桥本关雪递藏。
2.配红木砚盒。
3.6×8×2cm
萧蜕书法,民国时有“江南第一书家”之誉。书风敦厚俊挺,四体皆精,尤工篆书,能融大小二篆为一,行楷丰腴厚重,有林下风;精于书理,谓学书必通小学。
萧蜕,字中孚,号退闇、退盦、蜕公、蜕黯、又号寒蝉、辠松老人,常熟人,为沈石友同乡。其人博通经史,尤精小学,清末居上海,晚年寄居苏州。
▲沈石友藏萧蜕书赵古泥刻锄砚拓片西泠秋拍
此铭文“为学犹树,根深则无惧,种之种之时易暮。”在行楷之间,书风骨劲朴茂,古雅且具金石气,笔势也是清浊分明,甚是难得。而赵古泥的篆刻生辣遒劲,与书法亦是相得益彰。
《沈氏砚林》中属刻者名款者不多,而赵古泥刻砚,除此谱中收录诸砚之外,其余亦不多见,此砚可作补充。
▲沈石友藏萧蜕书赵古泥刻锄砚西泠秋拍
细观是砚形制上敛下丰,平开砚堂,状若锄头之形,可谓天趣自成,与铭文所言“以种树寓治学”,砚之为锄,实为点睛之笔也。
据悉,桥本关雪曾精选最为钟爱之二十方砚自留,每方朱题砚盖,并钤有钱瘦铁所刻“白沙村庄”朱文隶书印。
此砚除见《沈氏砚林》著录以外,虹隐楼藏《鸣坚白斋砚谱》中亦有载。
▲沈石友藏萧蜕书赵古泥刻锄砚出版
西泠秋拍
○
陈端友作村石狻猊砚
而单以治砚而言,陈端友可谓海派砚雕开山鼻祖,享有近代琢砚艺术第一大师之誉。据《陈端友刻砚艺术》记载,其作品少有,一生治砚仅50余方,除4方流于日本,大多藏于上海博物馆,共35方,外界流传极为罕见。
有人赞谓:“(陈端友)每作砚常倾数年、乃至十数年为之,精工神妙,情趣自然,堪为神功”,其鬼斧神工之技,令后继者望尘莫及,可与清代琢砚大师顾二娘齐名。
如其所作“村石狻猊砚”,威武大气,如猛狮作下山状,有慑人心魂之感。
▲陈端友作村石狻猊砚
西泠秋拍款识:端友制出版:《古名砚?澄泥诸砚》第58砚,二玄社,~年。说明:配红木砚盒。
20.2×2.7×3.2cm
此砚为?村石所制,石色近鳝鱼黄。据上海博物馆藏陈端友砚可知,多选用端石及?村石,此砚用材,与馆藏?村石砚用材相同,亦属陈氏常用石材,较少用歙石。
砚台正面为淌池式,简洁大气,背面覆手内浮雕山石飞泉,山石之上以写实之法刻正面下山狻猊一只,动静和谐,疏密结合,极为传神。
▲陈端友作村石狻猊砚拓片西泠秋拍▲陈端友作村石狻猊砚西泠秋拍陈端友十分擅于把握自然物体的细微之处,如被锯后竹节的糙面、锈蚀残破的古钱、池塘戏水的乌龟等。此砚中浮雕山石,狻猊等,亦是得其神髓。
细微处可参考上海博物馆所藏陈端友制砚台
▲陈端友制松岩虎啸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陈端友制松岩虎啸端砚上海博物馆藏
▲陈端友制神兽端砚
上海博物馆藏
▲陈端友制神兽端砚上海博物馆藏
此砚经日本二玄社《古名砚》著录,题名为狻猊砚。狻猊,有两种说法,一为中龙生九子之一,排行五,形如狮,喜烟好坐,香炉之上常见之兽即为此。另一说法,狻猊即为狮子。
另有“清?万寿祺、赵之琛铭长方端砚”、“清?朱彝尊、王士祯、高兆铭洛神端砚”、“清?杨文莹铭叶形草虫纹端砚?行书七言联”、“清康熙?御铭鸾凤献寿松花石砚”、“清?骏犬图长方夔龙纹松花石砚”等,可前往一窥究竟。
▲清?万寿祺、赵之琛铭长方端砚西泠秋拍铭文:.声锵锵,度休休,举世滔滔熟为俦,助我心藏抒我忧,我将依尔千万秋。乙酉春月万道人并铭。印文:年少2.道光甲辰二月,余于湖上雁足山房得此,审为国初遗老万年少先生寿祺故物,顺治二年所作也,摩挲赏玩,完整如新,信可珍焉,泉塘后生赵之琛记。
5.9×9.5×4cm
▲清·朱彝尊、王士祯、高兆铭洛神端砚西泠秋拍清·朱彝尊、王士祯、高兆铭洛神端砚铭文:.青溪白石水云乡,古处都应染古香。好共镌花题小字,第三神女玉巵娘。印文:彝尊竹垞2.岁壬午长至,宣城梅雪坪海宁查夏潜江朱悔人重举鹿原寓斋,抚宣德下岩,宝光四射,大获奇观,夙好良举,一段因缘,堪传胜事。济南王士祯识。印文:士禛阮亭结翰墨缘3.(洛神赋)文略。高兆。印文:高兆固斋鉴藏印:鹿原林氏珍藏折芳馨兮遗所思说明:配紫檀木砚盒。
23.9×5.6×3.8cm
▲清?杨文莹铭叶形草虫纹端砚?行书七言联西泠秋拍砚台铭文:海蜃嘘云成市,白绛二炁贯之。怳忽中有楼阁,想羽人之来仪,幸艹道人。识文:松窗试研端溪润,石鼎烹茶顾渚香。款识:秋水大兄大人雅属,雪渔杨文莹。钤印:文莹之印(白)杨氏粹伯(白)我心安得如石头(白)出版:《杨文莹砚铭》原拓本。
说明:砚为端石,随形雕成秋叶,石色青紫,温润细洁,有大片天青,砚背楷书铭文“海蜃嘘云成市,白绛二炁贯之。怳忽中有楼阁,想羽人之来仪,幸艹道人。”书刻俱有佳趣。配红木砚盒。另有行书七言联一对,亦佳。
砚台尺寸:22×4.6×.9cm书法尺寸:48×40cm×2
▲清康熙?御铭鸾凤献寿松花石砚西泠秋拍铭文:以静为用,是以永年。印文:体元主人万几余暇说明:因松花石出满清龙脉,故清代推崇倍至,而严禁民间开采,留存于世者皆为宫廷所作,其制多文秀工巧。此康熙御铭松花砚质地细腻坚润,叩如金声,长方形,饰以鸾凤口衔寿桃之纹,工艺精雅,文秀可爱。配松花石透雕寿桃纹砚盒。
2.7×8.7×.3cm
▲清?骏犬图长方夔龙纹松花石砚
西泠秋拍砚盒题字:乾隆御制雕花细砚。眘微。钤印:薛慎微印说明:
.张群旧藏。2.松花石砚,旧为清代宫廷垄断,禁止民间开采,故传世旧松花石砚多为清宫旧制。松花石常见多色迭生,自康熙朝时即利用这一特征雕刻纹饰。据台北故宫博物院对于馆藏松花石砚研究数据记载,乾隆时,松花砚盒纹饰除承袭康雍二朝仿古或吉祥纹饰以外,还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类似小幅绘画的样式,纹饰风格与清代画院风格一致。乾隆朝时,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内廷用品,常由如意馆画家设计图案,再交由工匠依稿完成,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大型玉雕《寿山》(亦名《南山积翠》),就是由画家方琮和玉匠邹景德(属如意馆玉作)共同设计完成。此砚砚盒图样来自郎世宁画《十骏犬图》之金翅猃,郎世宁为康雍干三朝如意馆画师,此砚应该也属于这种情况。
8.6×5.2×cm
▲左:骏犬图长方夔龙纹松花石砚
右:郎世宁画《十骏犬图》之金翅猃▲砚盒题字
砚兮归来,这场久候的西泠“砚遇”,等您邂逅!
▲同古堂坚持原创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