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工艺品部传统专场的“案上云烟——文房雅玩”,延续了一贯的私人与世家珍藏风格,此次呈现器物臻品汇集笔筒、笔舔、砚台、墨床、砚屏等案头清玩,亦有文人士大夫生活所涉赏石、钟、鼎、炉、瓶之器,大可构建一个完整的古代生活图景。
清
剔红宝座屏风成套
×17×cm
50×50×89cm
64.5×40.5×16cm
×85×.5cm
估价待询
剔红山水人物屏风
此屏风为五扇式,分别由屏心、屏帽、花牙和须弥座等十五件组合而成。屏帽整体呈如意云头型,以高浮雕满地手法雕出卷云地纹,其上雕以各式游龙。屏帽中央为正面立龙,其左右为背向而行的侧面行龙,屏帽两端则分别有相向翻腾的升龙与中央三龙遥相呼应,五龙行走云间,气势恢宏。
五扇式屏心,以中央屏心最为高阔,其两侧四面屏心宽度一致,高度依距中央屏心远近依次递减。每扇屏心边框两边起阳线,其内雕满地锦文,上有拐子龙纹开光,开光两头饰卷云纹。屏心内雕通景山水人物,既连为一片,又各自成章。其中以黄漆雕天空、黑漆雕水纹、红漆雕山石人物。山水树石、亭台楼阁、人物禽兽,栩栩如生。其中之人物活动围绕读书、牧归、访友、独钓、雅集等雅事,平添文人之趣。屏心下部绦环板内以黄漆雕锦纹为地,其上浮雕折枝花鸟,生动活泼。两侧站牙各饰背向的降龙,龙头在下,龙尾呈“S”型上扬,龙身整体饱满,与云头形站牙边缘轮廓取势一致,纹饰华丽。
屏风底座为三联八字形须弥座,卷云形龟足。须弥座上坊平整,雕刻勾云纹。上枭、下枭为仰、覆莲式,雕卷叶纹。束腰内雕以满地锦文,其上以高浮雕作出清式流云纹,并有白玉镶嵌而成的团形“寿”字与环绕其周围的蝙蝠,寓意“蝠(福)寿双全”“五蝠(福)捧寿”。下坊满雕花卉纹,枝叶繁密,取根深叶茂之意。整件屏风端庄大气,技艺精湛,实为清式雕漆屏风之佳作。
剔红云龙纹宝座
宝座为五屏式,束腰,足下带有托泥,有脚踏。
座上为五屏风座围,背屏为三联式,中间高两侧低,呈“山”字形,转角处为委角。屏心边框为子母框式,外框宽阔,雕云龙纹,龙纹或作双龙戏珠,两两相对,或呈上下翻腾之势,行走自如;子框较窄,内刻回纹,图案屈曲相连,绵延不断。屏心内部雕刻高浮雕云龙纹,中央屏心为正面立龙,两侧屏心为相向而立的降龙纹。左右两侧立屏,依势呈两级阶梯状,屏心内外两侧均雕行龙纹,边框同取子母框式,雕云龙纹。
宝座座面、束腰皆饰以卍字纹锦地,束腰上部为回纹。下有托腮,刻莲瓣纹。座足为典型的鼓腿膨牙,牙板中间略垂洼膛肚,两侧为翻云纹状花牙,腿足向内翻出甚多,即俗称之“香蕉腿”,下承以圆球。牙板和腿足上纹饰相连,边有宽皮条线,内雕云龙纹,其中牙板上为二龙戏珠纹,腿足上雕升降龙,姿态各异。座下有长方形托泥,也为束腰式结构,雕饰手法与纹样近乎宝座主体。托泥的面上由云龙纹装饰,边抹冰盘沿亦饰回纹,束腰为锦纹,牙板微鼓出,造型圆润饱满,上饰云龙纹,托泥四脚有龟足,斜向外出。托泥与宝座在造型与纹饰上互为呼应,给人以协调和愉悦的视觉观感。
宝座前配有脚踏一件,装饰、结构与宝座和托泥手法一致。
剔红云龙纹方一对
方几为束腰,四足三弯腿,带有托泥。
方几几面为正方形,其上雕刻云龙纹,中央为正面团龙,上下各有两条行龙纹与降龙纹,呈四周环绕之势。几面四边有阳线凸起若拦水线。方几冰盘沿为回纹装饰,束腰上密刻卍字纹锦地,上下分饰仰覆莲纹。牙板宽阔,有曲边,上饰二龙戏珠纹饰。呈“S”形的三弯腿足,末端为外翻马蹄式,其下有球状足,下承方形托泥,腿足、托泥及龟足之上皆饰云龙纹。方几造型优雅,纹饰瑰丽,是传统家具之形式与雕漆之工艺的完美结合,堪称巧做。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花卉纹方盖瓶一对
高55cm×2
00g/00g
RMB:1,,-2,,
方瓶带盖,瓶体及盖之四面转角作斜切面。瓶盖上立圆雕鎏金灵芝,瓶肩部四角分饰一圆雕鎏金展翅凤鸟,凤鸟的双翅顶部又各作凤头为饰,左右相对。瓶底部四角各有一呈蹲卧之势的圆雕鎏金龙,与瓶肩之凤凰遥相呼应。龙凤之间,以鎏金的绶带衔璧为饰,绶带一端系于龙角,一端衔于凤口。方瓶主体以掐丝作出卍字纹锦地,通体施绿松石色珐琅釉,瓶肩部、腹部及盖的四面,皆在底纹中央掐丝作出折枝花卉图案,以牡丹、菊花为主,色泽以蓝、红、黄、粉、白、绿互为搭配,釉色艳丽多彩,花枝摇曳,生动传神。瓶体转角切面上以线掐丝作出拐子纹,内填蓝色珐琅釉。此器造型端庄大方,除掐丝工艺外,灵芝、龙凤以圆雕手法塑造,兼有线刻、浮雕工艺,釉色靓丽而不失古雅,镀金厚重,是一件难得的掐丝珐琅精品。
清
御制掐丝珐琅仙鹤一对
高.5cm×2
RMB:1,,-2,,
铜鹤作翘首直立状,鹤之头顶鲜红,双目圆睁,口微闭。鹤之颈身以密集短细直线掐丝,通体施白色釉,仿鹤之白羽。鹤之翅尾以掐丝作翎羽之形,施蓝、黑珐琅釉。鹤之腿修长,腿足皆以鎏金为饰,金色厚重,上起阳线鱼鳞纹。铜鹤立于象征长寿之意的寿山福海,其下为六角形带围栏之须弥座。须弥座边抹冰盘沿饰回纹,其上之围栏饰夔龙纹。束腰处及下枋施蓝色釉,其间为缠枝莲花纹,束腰上下为鎏金仰覆莲瓣。下枋边缘为如意卷云形,下承随形的铜板底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被视为圣洁、清雅、长寿之瑞兽,古人多以鹤比喻贤能之人所具有的高尚品德。此鹤器形硕大,庄重肃穆,为常见清宫之陈设用器,其口中一般多衔烛台,作灯具之用。
清乾隆
翡翠雕河洛负书摆件
19cm
RMB:4,,-6,,
参阅:张丽端著,《宫廷之雅:清代仿古及画意玉器特展图录》,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年,第93页。
这件圆雕河洛负书翡翠摆件,取自传统的“河图洛书”之典故。《易?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著名传说。相传六七千年前,龙马跃出黄河,身负河图;神龟浮出洛水,背呈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绘制了八卦。而后大禹治水,河伯献河图,宓妃献洛书,使得大禹终于战胜的洪水。这件摆件表现的正是神龟背负洛书的场面。
作品表现了一只驻足回首的神龟,身负宝尊,龙口吐出水柱托起洛书。作品为一整块完整翡翠雕琢而成,翠色细润,质地冰莹,局部之黄色沁斑又是玉作中俏色之技的巧妙运用。摆件主体施以圆雕工艺,龟首带有龙的造型特点,双目圆睁,双须飘逸。神龟首尾一前一后与龟背上之宝尊呈相连状,龟口中之水柱也以回环曲绕之势与尊相接,其间以镂雕手法进行塑造,技法娴熟,物像线条婉转流畅,各部位处理得体。龟背还以阴刻线雕出栉比鳞次的龟甲,龟身则雕出排复的鳞片,生动形象。一般同类题材多只雕刻神龟负书之状,此件作品在还原传说的基础上,令神龟驮负巨大宝尊,其型模仿商周时期青铜圆尊的造型,敞口、鼓腹、圈足,敞口外壁为浮雕垂立的蕉叶纹环带,尊腹表面为变形兽面纹,尊底素面。此处负尊的设计,体现了清中期以来文化复古思潮以及追慕上古礼治文明的潮流,带有明显的清中期工艺品之仿古风。神龟所负之洛书,以立体雕刻的手法加以呈现,仿照传统书函的包装,由其侧面可看到书匣之内层层叠放的书册。细节的处理,在增加作品艺术性的同时,令作品更具观赏价值。
乾隆时期文化艺术兴盛,用玉或翡翠制作的象征太平、安乐、文化昌盛的作品屡见不鲜,由于“河图洛书”向来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加之康乾盛世的社会现实,宫廷玉作表现神灵瑞兽、奇异变幻的作品层出不穷,部分作品也是在帝王的授意之下问世。这件翡翠摆件,翠质上乘,工艺精良,装饰华美,且带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与乾隆之际宫廷玉作特色相吻合,是清宫翡翠摆件中的难得佳作。
清早期
黄花梨嵌绿端石座屏
52.5×36×93.5cm
RMB:1,,-2,,
座屏黄花梨制,尺寸较大。屏框木制,以格角榫相交,打槽嵌装绿端石,纹路清晰,若山峦起伏,颇有意趣。绦环板中央透雕花卉纹,两侧饰以螭首纹,螭首生动,线条流畅,构图疏密有致。两侧立柱亦由透雕螭首纹的站牙抵夹,立柱柱头锼莲纹,有如栏杆状。披水牙子起壸门式轮廓线,浮雕卷草纹,婉转细腻。底墩厚实。整器包浆莹润,雕工流畅。天作之木配自然之石,静穆古朴,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清赏情趣,置于桌案,坐穷泉壑。
清早期
楠木书架成对
91×39.5×.5cm
RMB:,-,
架格楠木制,采用明式家具的最基本形式,四层,枨子内打槽装板,下均设三根穿带支承。方材,边框均起阳线,为架格唯一的装饰。架格全敞,简洁明快。柜腿间皆置光素刀牙板,与架格不施雕工的风格相统一。其色泽沉穆,包浆自然。
明晚期
“凤江”铭缠枝莲纹提梁手炉
直径12.3cm高11.5cm
重g
RMB:,-,
参阅:陈庆鸿著,《大明宣德炉总论》,台南巨光出版社,年,第页。
此件手炉精铜制,由炉身及炉盖两部分组成。盖作穹顶,以手工镂空錾刻缠枝莲纹,錾刻技艺精湛,通透精整。炉体作瓜棱形,直口,鼓腹,肩之左右两侧嵌置提梁扣,两扣之间设板体光素提梁;深腹,腹下敛收至底,炉底中央以錾刻手法镌正形单边篆书铭“凤江”,印风劲挺。
王凤江,明朝嘉兴人,与张鸣岐、赵一大齐名。善制铜炉,名亚于张鸣岐,而技殊不逊。所制铜炉多通镂花卉,花卉纹饰各不相同,俱纤巧可爱,变化多端,技精至绝。款识刻镂似出鸣岐上,颇异常制。
清早期
周芷岩刻竹臂搁
30×7.3cm
RMB:,-,
铭文:昔唐解元抚松盘桓图余为缩本刻之以赠赏音丛唤。
臂搁表面包浆浑厚自然。所刻老松枝干弯转遒劲,松下高士抚松抬头,若有所想。刀法简洁,运用自如。画面层次丰富,密而不乱,可见匠心所在,细观此器用刀,一剔而就,圆方深浅一任自然,生动天成,用刀如笔,可知芷岩能称一代竹刻大家,非为虚名也。
周芷岩(-),名灏,字晋瞻,号雪樵,又号芷岩,又作芷款,尧峰山人、芷道人、芷叟、樵叟、晚年自号髯凝,嘉定人。周灏工书善画。书法跌宕起伏,绘画亦有相当造诣,是清中期嘉定地区很有影响的书画家。周灏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有仅能将画法施之于竹刻,而且运刀时独辟蹊径,创立竹刻中凹凸皴法,这种技法的特点是用刀像用笔一样,能不假借稿本,直接在竹上刻出山水树石而皴法浓淡浑然天成,比绘画更胜,这种技法即后世所称的“平地花纹刻法”。
吴云(-)字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一作安徽歙县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亦能画,偶作山水、花鸟,随意点染,脱尽恒蹊。工刻印,泽古功深,用刀、布局均得古趣。
明末清初
黄花梨百宝嵌花鸟纹笔筒
直径18.7cm高17.7cm
RMB:,-,
参阅:李久芳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戏竹木牙角雕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1年,第页。
黄花梨木制成,圆筒形,敞口平足,外壁以百宝嵌工艺饰雀鸟、玉兰花、怪石。两只雀鸟栖息枝头,俯身探望,活泼生动,花卉自岩石间丛生,花叶饱满,如迎风拂动,枝叶翻转,阴阳向背,各有情态。整体造型端庄规整,展现黄花梨瑰丽气质,又饱含文雅书卷气,久经摩玩承传,使笔筒表面生成了自然的包浆,苍润坚凝,历史气息浓郁,不失为一件案头佳作。
整器造型简洁,线条匀细流畅,嵌工精致。百宝嵌之工,据《西京杂记》说:“天子笔管以错宝为研。”《遵生八笺》称:“如雕刻宝嵌紫檀等器,其费心思工本,为一代之绝。”其做法,有隐起如浮雕的,也有表面平齐,不见起伏的。而本笔筒镶嵌花鸟即如浮雕,栩栩如生,色艳质润,方寸之间,图文端庄清雅,展玩在目,妙趣横生,可谓精工巧制。
清中期
端石云蝠螭龙纹端砚
18.5×13.7×14.3cm
重g
RMB:40,-60,
来源:广州文物商店
此砚由端石制成,呈长方形砚式,砚堂较浅,砚额及砚唇施以浮雕装饰环带。其中砚额表现的题材为穿飞于祥云间的五只蝙蝠,取“五福(蝠)纳祥”之意,因蝙蝠呈由上至下之势,寓意“福(蝠)从天降”。其下,为卷草枝蔓饰带,饰以双螭拱寿纹,螭龙纹装饰环绕左侧砚唇。右侧砚唇则饰以“万”字回形锦纹。蝙蝠与团寿、万字纹结合,又形成“福寿双全”、“万寿多福”之意。砚面纹饰复杂多遍、构思精巧、寓意吉祥,是清代中期以来案头文房用具与陈设之器上常见之装饰手段,与清中期宫廷工艺设计中流行的“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原则不谋而和,体现了清中期砚台重装饰的时代特色。
清代,砚的取材十分丰富,清末形成了以端、歙、洮、澄为主的四大名砚,以端砚为首。随着端砚的开采量加大,其细腻、幼嫩致密、坚实,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便于雕刻等诸多特点渐为人所熟知,使其成为文人热捧的对象,为爱砚者最爱。这件端砚,色泽青紫,石质莹润细腻,材质精良,纹饰绮丽多变而富有层次,随形配以红木包装,更显高贵雅致。
明
“大明宣德年制”铭洒金天鸡耳盏式炉
直径14.1cm高7.8cm
重g
RMB:,-,
此炉法盏式,敞口外撇,平唇,腹自口至底渐收,平底,设如意云纹三足。炉壁两端铸天鸡耳,鬃毛卷曲,双目圆睁,如意形鼻,造型别致,饶有气势。底部中央铸陷地阳文“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字体规整。熟茶梨色皮壳,周身施洒金,有如吉星飘散,精美考究,庄重之外更见雍容。
法盏是道家施法时所使用的法器,所以在宣德年间,此类炉用以御赐给各道教宫观。《宣炉小志》载:“天鸡即火鸡也,能吞火,会意象形故以铸炉……”,采用天鸡造型取其神威以保平安之意。此件形如倒置马蹄,小巧可爱,铜质压手,置于掌心,颇有把玩乐趣。亦可于书斋清供,细香一缕,脱尽凡俗之气。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鱼藻纹大盘
直径51cm高6.5cm
重7g
RMB:,-,
大盘以紫铜制胎,直口微内敛,浅弧腹,圈足,形制规整。盘内壁绘四组水藻,浮萍之间九尾鱼呈追逐之势,水草浮萍漂浮摇曳,衬托出水的动感,游鱼姿态生动写实,率性可爱,独得天然之趣。鱼藻纹为一种典型的器物纹饰,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象征意义,鱼是道教吉祥物,象征自由自在。并且“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掐丝珐琅到了乾隆时期无论工艺、技术都达到顶峰,不断创新,使当朝掐丝珐琅器无不以工艺取胜,如此大型器物的烧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结合图案的掐丝珐琅制作,要画院和珐琅作坊的合作方能成器,唯乾隆朝工匠能之。
清乾隆
紫檀浮雕云龙蝙蝠纹手卷盒
39×10.7×9.1cm
RMB:80,-,
紫檀木制,选料上乘,木质细腻,颜色黑紫。盒长方形,分盒身和底座两部分,平底。盒身顶部打槽攒边装雕刻云龙纹的紫檀板,两条五爪龙旋绕于云纹锦地上,飞向火珠。盒顶嵌窄长木条以刻字,包铜片,做工讲究。每个立面均刻云蝠纹、海水纹,四周边框内则刻云雷纹,整齐有序,同底座边框内的纹饰。册页盒雕工精湛,制作精细,层次丰富,为典型“紫檀工”。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木材之一,清代对紫檀木的使用尤其多,特别是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间,国力强盛,大兴土木,更使紫檀木显得愈发珍贵,一木难求。紫檀生长非常缓慢,素有“百年寸檀,十檀九空”的说法。其致密坚重,耐久耐腐,色调深沉静穆。紫檀纤维结构细密不易折断,可以多角度进行雕刻,尤其适合于雕刻繁缛的图案,这些正顺应了清代宫廷器物的制作特征。清宫造办处利用紫檀细密的质地和极高的可塑性,最终创制出了极具声望的清代“官窑”宫廷家具、以及各种器物。
清中期
紫檀云雷纹小插屏
24.5×14×31.5cm
RMB:80,-,
插屏紫檀制,以铲地浮雕的云雷纹为主要装饰纹样。两侧立柱由浮雕云雷纹的云头形站牙抵夹,绦环板及披水牙子上亦为相同纹饰。两底墩方材,站立稳固,上雕拐子纹。
云雷纹原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清代尚古,工匠常将青铜器上的纹饰融入瓷器、家具等之中,使得器物图案纹饰古朴典雅。此插屏便体现了当时的慕古之风。
清乾隆
紫檀底墩下卷式插屏
44×12×52cm
RMB:,-,
插屏紫檀制,屏心所嵌物已遗失,边框为倭角式,饰一周工整有序的云雷纹。下方绦环板、站牙上则铲地浮雕拐子纹。底墩如同卷书式小几,沿边起灯草线,边抹立面亦饰一周云雷纹,细致清晰。
长按或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