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北二十世纪中国漆器艺术

编者按:此文系年所写,最初发表于年。5年来,新的漆器产地不断涌现,传统漆器产地一些则已时过境迁。此文可助全面了解农业社会尾声中全中国漆器产地、技艺和作品概况,以供作为调查今日全国漆器艺术状况的参照。   中国古代漆器用天然漆髹饰。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还保持着使用天然漆器具的传统;从0世纪50年代生产企业化到中国经济转型,天然漆漆器作为外销商品,有过将近40年的辉煌。0世纪既全面传承了农业社会的手工髹饰技艺,0世纪的漆器艺术又在在可见时代政治、经济、科技乃至姐妹艺术的影响。0世纪末,中国社会急遽转型,化工漆大量涌入,用天然漆髹饰民具的传统大范围地画上了句号。笔者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梳理0世纪各流派漆器艺术及其演变脉络,以窥中国漆器发展规律之一斑。(一)文人意匠影响下的江浙皖文化圈漆器   江浙皖是明清以来士大夫文化最为集中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的造型艺术,举凡漆器、家具、园林等等,莫不打上士大夫文化的深深烙印。首领士大夫文化之文采风流的,明代当推苏州,清代则推扬州,而以扬州出现的文化高潮,集有清一代全国之盛。在髹饰工艺每况愈下的晚清,扬州漆文玩异军突起,仿紫砂漆、绿沉漆等深沉黯雅、不娇不媚、与士大夫精神默契的漆色,成为晚清扬州漆器的流行用色。在深黯的漆地子上做清淡文章,浅刻、嵌螺钿、八宝灰、镶嵌玉石等雕嵌技艺,自比五彩描画更擅胜场,于是形成扬州漆器清新典雅的审美特征和长于雕嵌的工艺特色。文人参与漆器设计,艺人亦具书画修养,漆茶壶、漆沙砚、漆臂搁等,成为士大夫以坯当纸、寄情其中的所在,咫尺之间,穷极变化,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漆器因文人的参与声誉倍增。以扬州漆器为代表的江浙皖漆器,正是士大夫文化的物化。本世纪,江浙皖漆器风格仍然是明清士大夫漆器风格的延续。0世纪上半叶的江浙皖,以扬州梁福盛漆器作享一时声名之盛。   梁福盛号漆器作创于清同治年间,0纪初至30年代传至第二代梁体才为最盛期。时值新兴城市上海崛起,扬州漆器借助上海外销,出现了一段夕阳无限好的光景。岁时节庆,民间销行亦甚广。民国十年《续修江都县志·卷六·实业考》记:“漆器自卢葵生后为扬州特产,销行甚广。其仿制最善者近为梁福盛。郡城各肆岁销银币约三万,而梁福盛居其半焉。”   梁福盛漆器前后获得的嘉奖有:年南洋劝业会金牌奖章和优等奖状;年农商部国货展览会三等奖章;年江苏省筹办巴拿马赛协二等奖章;江苏省地方文物展览会一等奖章、一等奖状、三等奖状;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一等银质奖章、江苏省地方文物展览会一等奖章、一等奖状、三等奖状等。年,梁体才之孙梁尚安致业教育,后继无人,战事未结,于是闭店。0世纪50年代以来,雕漆、平磨螺钿、雕漆嵌玉屏风进一步发展成为扬州特色工艺品种,以绘画构图占据主要装饰部位,图案只作主题画面的周边装饰,或根本不用图案。因清代扬州镶嵌工匠大批入京为造办处劳作,雕漆嵌玉屏风文人意匠中渗入宫廷审美趣味,成为扬州最富装饰意味、最具“台阁气象”的漆器品种。它以吸光雕漆锦地衬托反光嵌玉图像,红木擦漆作树本和屏风框架。区别于南北镶嵌屏风的独特工艺,使扬州雕漆嵌玉屏风显现出特有的高贵典雅、仪态端方、沉着大度,经常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图1)。平磨螺钿漆器画面疏朗空灵,图像磨显清晰,纹工细致纯熟,技艺炉火纯青。漆沙砚木胎,用大漆调入有研磨作用的沙粒髹饰砚面,胎质轻巧,坚固耐磨,砚体雕刻成各种艺术造型,砚盒用漆器工艺装饰。扬州漆沙砚穷工极巧,楠木雕刻作砚身,外罩薄螺钿漆砚盒。因系清玩,突出观赏性,工料的俭省倒放在了第二位。图1:雕漆嵌玉屏风,池家骏设计,扬州漆器厂制作并供图   扬州漆艺家具是文人意匠和工匠劳动的结合。它接过苏式家具的样式,造型简练,结体匀称和谐,线条挺拔秀劲,其上用漆器技法装饰。屏风为扬州家具的大宗产品。0世纪下半叶的扬州漆屏风,百花齐放、万木争荣取代了世纪之初的清冷落寞,体现出蓬勃向上的精神。尽管热闹,总是文绮,虽有粉黛,仍见清丽,处处见出一个“雅”字,透出一种书卷气。框架式的隔景围屏,框架上一般不再钩戗、嵌饰、描绘图案,也不以锦地开光占据内堂四角和周边。素洁的框架和画面互为映衬,有的不以框架分割,仅用一排二方连续图案,显得清爽怡人。红木镂雕牙板精雕细镂以后擦漆,线条柔婉又棱线分明,刚柔相济,细致而不纤弱,雍容又透着健劲。0世纪初,扬州漆器工人将扬州漆器技术带到上海,派生出与扬州漆器同出一脉的上海漆器。上海漆器接过扬州漆器清雅精丽的特色,受西洋绘画、海派艺术、通俗绘画和上海风俗民情的熏染,逐步形成较扬州漆器细巧、纤瘦的上海风格,大量采用民间流行故事和吉祥如意题材,突出画面的通俗性、故事性,花式妩媚纤细,迎合市俗趣味。苏州漆器于0世纪60年代从头创业,其风格不是自身传统的延续,而是转手学习上海,大体仍是扬州漆器的家派。江都地属扬州,漆器风格与扬州更是一家,几十年发展,已较扬州市区漆器灵巧别致似小家碧玉。近年锐意创新,产品造型趋向简练,构图趋向装饰,色彩趋向单纯,传统中加入了现代审美趣味。上海、江苏口岸销售苏、沪、皖漆器,一概冠之以“扬州漆器”,从中亦可见苏、沪、皖漆器本为一川之水,水有分支。   潍坊嵌银丝擦漆硬木文具为文房专用器具。道光年间,潍县金石学家陈介琪家藏青铜器颇丰,有“万印楼”之称,姚功甫、田畲帆为陈府座上客,目击把玩,移植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以银丝嵌入红木,擦漆推光,制成镇纸、墨盒、笔筒、砚盒等,深沉稳重中见典雅灵巧,饶富书画金石趣味。至畲帆子田子正、田子由,在济南后宰门开设“雅鉴斋”,经营嵌银丝漆器,所制用乌木为胎,银丝坚固,历久不脱,诸物皆善,以文具为最精,文人士阶层用作相互酬唱的礼品。年,田子敬嵌金银丝画在巴拿马赛会获奖。年,潍县刘东侯、刘仲鲁二人设立嵌银丝漆器店“桐荫山馆”,收学徒四五十人,在济南、南京、北京等地设分号,产品销往南洋及日、英、美等国。年,潍县画家郭南村主办“松荫斋”,潍县嵌银丝漆器进入盛期。0世纪50年代潍坊嵌银漆器厂生产的嵌银丝漆器,有文具、手杖、花架、烟盒、首饰盒等多种,色泽深沉厚重,银丝线纹清晰,嵌饰精美细致,坚固耐用,古朴典雅中见灵巧秀丽,图案再现了金石白描趣味。年,嵌银丝艺人魏聿功被轻工业部命名为中国首批工艺美术家,“百寿杖”为其代表作品。宁波生产硬木嵌骨、嵌螺钿屏风、橱柜、茶几、多宝架等擦漆家具,苏式家具的造型样式加疏密有致的绘画构图加宁波千年的特色技艺,成就了宁波骨嵌漆艺家具的清雅精丽。(二)宫廷风格左右的北京文化圈漆器   如果说福州漆器代表了南方民间漆器风格,以实用型器皿为主;扬州漆器代表了江南文人漆器风格,以欣赏性的屏风文玩见长;北京雕漆作为宫廷风格漆器的代表,则侧重收藏陈设价值。   光绪二十七年(年),匠师肖乐安等在中剪子巷谈字胡同开设“继古斋”雕漆商店,肖兴达、肖乐安、吴瀛等人制作的雕漆百子图花瓶、群仙祝寿大围屏分别获得年南洋劝业会一等奖、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奖。除继古斋外,0世纪上半叶,北京雕漆作坊尚有德诚局、甫润斋等。后起雕漆店中,以19年继古斋匠师李永惠开设的“和合雕漆店”较为著名。年,北京有雕漆作坊几十家,工人五百余人。0世纪下半叶,北京雕漆工人锐意创新,努力革除宫廷雕漆繁琐堆砌的弊端,逐步形成北京雕漆漆色红艳、刀锋显露、图案丰满、寓华于朴的风格,国际市场盛誉不衰,区别于漆色沉静、刀法圆熟、藏锋不露、雕刻细腻的扬州雕漆。如果说现代扬州雕漆多平面造型,再现绘画趣味,画风写实,擅长薄物厚做,特别擅长表现山水楼阁疏密有致细入微芒的界画;现代北京雕漆则多立体造型,漆色鲜红,刀锋显露,图案丰满,装饰性强,以高浮雕和镂空雕为一绝。中国工艺美术家杜炳臣所刻剔红花篮盘,综合运用了浮雕、镂雕工艺,获莱比锡博览会金奖并被国家工艺美术馆作为珍品收藏(图);艺人刘金波仿多层镂空雕象牙球,创多层镂空无胎雕漆球,堪称一绝。其庄重典雅的审美趣味与福建、四川、贵州漆器或质朴或靓丽的民间趣味颇不相同,与扬州雕漆讲究绘画章法、追求意境情趣更迥然有异。图:剔红花篮盘,作者:杜炳臣,选自《中华文化画报》   金漆原为中国古代一些地区对天然漆的称谓,《髹饰录》称黄漆为金漆,民间则将调入金粉的漆液称金漆,将浑金漆器或描金漆器称为金漆漆器。北京为元、明、清三朝皇都,帝王以金色象征等级尊严,宫廷器物常用金髹,北京金漆镶嵌便成为以天然大漆髹饰、以戗金或镶嵌作装饰的北京漆器总称。它直接继承明代宫廷作坊填漆漆艺和清代宫廷造办处镶嵌漆艺,以戗金细钩填漆和骨石镶嵌形成特色,西单牌楼“隆和号”的金漆、广安门外“巨兴号”的彩漆勾刀誉满京都。0世纪30年代,北京金漆镶嵌从业人员约人。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金漆镶嵌产品以屏风、箱、柜、桌、几、凳等漆艺家具为主,还有盘、盒等漆器小件。家具多作退光仿古处理,不求光亮如新。北京金漆镶嵌屏风骨架粗壮厚实,体型较南方屏风高大,平面分割较南方屏风丰富,钩戗描绘精到华美,稳妥的构图、古雅的用色,使大型屏风有凝重气度。杂木髹漆的框架牙板造型简括,没有玲珑剔透的雕刻,面的交接浑圆,偶作雕刻,亦不过浅浅隐起,髹深色厚漆,显得简朴圆浑敦厚。框架上多描绘、钩戗、嵌饰图案,丰满繁富。以上种种,构成北京金漆镶嵌屏风造型庄重、构图丰满、气势雄浑、装饰繁富的宫廷风格。   天津石刻镶嵌屏风大体是北京石刻镶嵌屏风的套路;天水、西安漆艺家具转学天津套路。0世纪初,天水道尹张济洪在天水开办陇南工艺厂,学习四川雕填工艺,生产雕填家具、食器及手杖、梳妆盒等,渐以雕填知名,0世纪50年代有精工之作问世,终因过于细腻秀气,与本土气质不合,而为石刻镶嵌大宗产品代替。天水石刻镶嵌屏风多以河西走廊美术遗迹为题材,平面分割琐碎,以螺钿橄榄纹在内堂围起开光,缩小镶嵌画面,一堂屏风,螺钿橄榄纹数以万计,取得眼花缭乱、热热闹闹的效果,在京派屏风风格的基础之上,加进了民间美术的情味。(三)民风浓郁的东南沿海和西南、中南、晋南漆器0世纪,以福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中南地区,以平遥为代表的晋南地区,是民间漆器的重点产区。民间漆器大多工俭价廉,兼具实用功能,造型奇巧新异,工艺不拘程式,漆色灿烂缤纷,那蕴含其中的生命热情和永无休止的创造力,是民间漆器焕发艺术光彩的关键。   福州脱胎漆器创于乾隆年间沈绍安,0世纪初传至第五代为沈氏漆器世家的黄金年代,各房自开漆器店,各店都以“沈绍安”在前,再号自己店记。沈正镐为长房长孙,店号“沈绍安正记”,亦称“镐记”;沈正恂,店号“沈绍安恂记”;沈正恺,店号“沈绍安恺记”;沈正愉,店号“沈绍安愉记”;沈正禧,店号“沈绍安禧记”;沈幼兰,店号“沈绍安兰记”。沈正镐、沈正恂漆器进贡宫廷,得到慈禧太后赏识,慈禧赐沈正镐、沈正恂四等商勋、五品顶戴,沈家漆器声誉鹊起。自年巴黎博览会开始,年南京南洋劝业会、年和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和意大利多兰多博览会、年德国柏林博览会、年北京国货展览会与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年英国伦敦博览会、年美国费拉得斐亚博览会、年杭州国货博览会与美国费城建城一百五十周年展览会、年厦门国货博览会、年上海国货博览会、年菲律宾马尼拉工商业交易会和上海劝业会、年广州国货博览会与美国巴拿马纪念博览会、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年美国旧金山博览会、年青岛国货博览会、0年台湾劝业共进会博览会等,沈氏漆器世家作品频频获奖。抗战胜利以后,福州脱胎漆器店仅剩兰记、德记两家,门庭冷落,不复当年光景。   沈绍安漆器世家全面恢复了中国传统的脱胎漆艺,脱胎方法从阳模脱胎进为阴模脱胎,一模多脱,从麻布脱胎进为夏布、丝绸脱胎,始能脱出仙佛人物、鸟兽瓜果等各种复杂造型。沈绍安后代又创造了薄料漆拍敷技术,使漆器在朱、黑等传统的暖色、低调色之外,有了含金蕴银的明亮色彩,实为中国漆艺的独家发明、福州近代髹饰工艺最富创意的贡献。从此,福州漆器形成了造型丰富、坚牢轻巧、明丽鲜亮、光可照人的地方风格。从造型言,福州艺人将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注入造物,竹根瓶、荷叶瓶、金鱼瓶、南瓜盒、桃形盒……一件一件,生气勃勃甚至不乏童心。从漆泽言,福州炼漆技术极其精到,用提庄漆在推光漆面反复揩青,漆面之细腻之莹亮,各地漆器望尘莫及。推光漆髹涂已是米黄、果绿、珊瑚红……一片鲜翠,薄料漆髹涂又使髹饰有了含金蕴银的高明色彩系列,于是千颜百色,目不暇给(图3)。图3:脱胎薄料漆荷叶瓶,作者并供图者:王维蕴   李芝卿出生于福州贫穷的首饰匠家庭,19岁到福州工艺传习所随日本漆艺家原田学习漆器工艺,年赴日本长崎美术工艺学校,在漆艺科随师原田继续学习,年回国后,先后在福州惠儿院、台湾、香港担任漆器技师。年,福州惠儿院请李芝卿制作的“仿古铜脱胎漆像《孔子》”等,送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展出获奖。40年代,李芝卿创办永安归侨漆器合作社,年进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70年代,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被撤,李芝卿先后在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第二脱胎漆器厂从事漆绘和设计,耄耋之年才停止工作。对日本漆艺和中国漆艺的熟谙,使李芝卿知识修养优于同时代髹漆匠师。他受中国传统金银平脱工艺启迪,首创台花(锡片平脱)工艺,年制成“台花《八鸽图》”,参加“华东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未几,又创仿窑变、仿唐三彩工艺,率众制成“仿古铜脱胎毛泽东漆像”、“仿古铜脱胎司母戊漆鼎”。他留心观察朝云暮雨、夏夜星空、霜雪冰裂,留心大自然的一切,在中国传统的“彰髹”、“犀皮”工艺基础上,融入日本变涂工艺,加上刻、画、堆、嵌,创作出漆艺样板块。每一块或独立成文,或综合数法,或巧加变化。有如明月当空,有如夕阳西坠,有如泣血杜鹃,有如碧潭秋水。这里有大自然朝辉夕阴、雨雪霜露的启发,却是艺术的升华,不是自然的写生、自然的翻版。这里驰骋艺术的想象,是艺术化了的自然;这里又充分挖掘了漆的语言,是漆化了的自然。这块漆艺样板,色纹奇巧,变幻百端,表现出李芝卿聪慧过人的天资、受造化陶冶的灵感和高度的抽象审美能力。除李芝卿外,沈忠英与王维蕴擅长脱胎与薄料漆拍敷工艺,高秀泉擅长泥金银彩绘,盛继昌擅长晕金和薄料漆弹染工艺,陈端钿擅长台填工艺:不能备举。福州脱胎漆器从此形成以沈绍安为代表的薄料拍敷、以李芝卿为代表的厚髹填嵌两大流派。两流派时间有先有后,技艺相互渗透。它们各有千秋,成为中国近现代髹饰工艺两面光辉的旗帜。0世纪下半叶,福州漆器形成“描花”(画漆)“台花”(嵌锡片)“沉花”(花纹上罩明)“浮花”(堆漆)“流花”(仿窑变)五大髹饰工艺系列,福州漆艺界称为“五朵金花”。漆工们以薄料漆拍敷为基础工艺,创造了抄山、枷花等一连串便利快捷的画漆工艺,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加上福州独创的浅地彩墨画,形成福州独特的描花系列。他们借鉴古代银平脱技艺,创造了台彩、台填工艺,形成福州特有的台花系列,又以描金仿台彩,创造了假台彩。他们在传统彰髹、犀皮技法的基础上,贴、上、泥金再罩明,借助透明漆的半透明性,漆下或如金光闪耀,或如宝石璀璨,高低明暗,深浅浓淡,闪闪烁烁,变幻莫测,形成福州特有的沉花系列。他们巧配可塑性极强的锦料,按入阴模,倒印出图案贴于漆面,形成福州特有的浮花系列——印锦和锦塑。廉价的锡片和铝箔粉被福州艺人巧作金银使用,用到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地,甚至金上加彩、彩上用金,漆上、漆下、漆面,无所不用其极,真正进入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境界。   厦门漆线雕以漆线盘绕为佛像衣锦,或以漆线盘绕于花瓶、盘盒、屏风作为装饰。将漆冻捺在胎上,用“龙鳞印”、“花蕾印”、“叶形印”等工具打出龙头、狮头、花叶等底形,再用漆线边盘边绕出龙鳞花筋叶脉。   广东阳江漆器曾以纸衣、皮衣著名。0年代,阳江有漆器厂家数十所,“老义和”、“广泰成”等在香港、广州设有分厂,产品销售东南亚。西风东渐,广东工艺美术首当其冲受西风熏染,阳江画漆色彩靓丽,年南洋赛会上,阳江“万寿金花漆盒”获金质奖。阳江漆器五彩缤纷的又一原因是,0世纪后期改用腰果漆髹饰。腰果漆较大漆稀淳明淡,方便调配出明艳的漆色。阳江漆屏风木坯轻灵,漆面平滑光亮,色彩明丽灿烂,自是南国情味。   中国中南、西南,地理条件封闭,少受东洋、西洋八面来风的熏染,成都、重庆、大方、宜春、波阳民间漆器往往为瓶、盘、盒、糖缸等小件器皿,紧扣实用,较东南沿海漆器更多地散发出乡土气息。成都漆器以雕花填彩、雕填隐花、嵌锡丝光、隐花为特色工艺。成都雕花填彩刻花浅平,刮入彩漆两道,磨平后推光。惟其浅,奏刀流利而不伤图像则见功力,轻重疾徐则更难。成都银片刻花罩漆毛雕细致,刻纹内外都呈银色,明丽秀美。小品种,细工艺,形成成都漆器娟秀明丽的风格。研磨彩绘是重庆本土特色工艺,有平地研磨彩绘、漆下研磨彩绘、高漆研磨彩绘三种。中国漆器业中,重庆率先使用蛋壳作为嵌贴材料,从此,含光朴素稳重、裂纹变化又有秩序的廉价高明材料蛋壳与大漆结缘,如同阳光照亮了黑夜。贵州大方漆器曾以皮胎为特色。北京故宫藏晚清大方皮胎漆葫芦,子母口扣合为葫芦形,外壁漆地描金,子母口扣合为葫芦形,竖向开启为两半,内装漆制杯、盘、碟、勺近百件(图4)。民国年间,大方有皮胎漆器铺十余家,张伯卿“宝光斋”以造型准确、缝口严密见长,杨仲一“民生漆货社”以装饰美观知名。年,大方皮胎漆器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0世纪上半叶,皮胎漆器式微,谭荣忠能制皮胎漆器,7年获得“老艺人”称号。大方处贵州山区深谷,交通极为不便,漆器浓郁的乡土情味得以保留,仿动物花果造型的蚌形盒、龟形盒、歪桃盒、金蟾盒、鸡盒、金猴托壶等,表现了民间匠师对生活的热爱,跃动着民间匠师活泼的生命,其中流露的赤子之心,令人忍俊不禁。其装饰以嵌印、隐印见长。嵌印,即描漆罩明,纹如嵌入漆下,故称“嵌印”,大方漆工又称“印漆”;隐印,即描金罩明,金花隐在漆下,故称“隐印”,大方漆工又称“隐花”。0世纪下半叶,大方两赴福州取经,台花、印锦、赤宝砂、针刻等工艺均学自福州,大方漆器的地方特色就此弱化。图4:[晚清]皮胎漆葫芦,大方制,选自李久芳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清代漆器》清末,波阳、宜春始有布胎漆器的制作,波阳“布胎刻漆戗金花鸟帽筒”曾获年美国旧金山万国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宜春布胎漆器曾获年南洋劝业会银牌奖。波阳漆器装饰以仿窑变、隐花为特色。宜春布胎漆器则以绿宝砂(斑纹填漆加贴金罩明)为主要装饰,轻巧玲珑,色泽光艳。   如果试以一字概括中南、西南各地民间漆器的特色,允以为:大方土,成都秀,重庆朴,宜春巧,波阳活。毋庸讳言,当代,中南、西南各地民间漆器特色在迅速靠拢。   有清一代,晋中商贸活跃。直到本世纪0年代,平遥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历史才告结束。山西的富足和商贾趣味自然要体现在山西人的生活器用上,漆器描红着绿,厚实喜庆,体现着山西的殷实。乾隆年间,平遥鸿锦信作坊的漆器已经出口新加坡、美、俄等国,19年出口法国。民谚道:“平遥古来三件宝,漆器、牛肉、晋山药。”0世纪下半叶以来,晋派漆艺家具以描金、堆鼓描金罩漆、云雕等特色工艺见长,见浓郁的民间情味。   平遥与太原主产漆艺家具。平遥以黑漆推光、堆鼓描金罩漆为特色技艺,金碧山水屏风橱柜或黑推光漆地五彩画漆屏风橱柜富贵喜庆,为市民喜闻乐见。民国时,乔泉玉擅画刀马人物,在东大街开设“富诚泰漆器铺”;弟子任茂林,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上被命名为“老艺人”。太原描金家具不及平遥精致,却较平遥雄放。区别于京派的典丽,扬派的绮丽,晋派漆艺家具显得秾丽。   新绛以云雕为特色工艺。以11层黑漆与3层朱漆交替髹涂80层左右,软干以后雕刻。进刀直而深峻,棱线分明,区别于进刀斜浅而棱面圆浑的南方云雕(已经失传)。除生产云雕器皿以外,还生产云雕几、桌,或以云雕装饰屏风框架。稷山软螺钿漆器以仿古立体造型独占鳌头,整木挖坯,髹漆镶嵌,螺片小如黍米,灿若群星,嵌出均匀密集的图案锦,偶作小块开光,开光内亦不过朵花片叶,一角山水,不以画面取胜。对比扬州薄螺钿漆器的平面造型、红木框架、追求绘画效果、图案只嵌于周边,北派的古朴厚重与南派的灵巧生动形成鲜明对照。它与新绛云雕漆器传达的美感不是秾丽喜庆,而是山西乡土的厚实。(四)学院现代漆器   严格说来,0世纪大陆漆器企业以面向外销市场为方向,不是以探索现代漆器为方向的,产品风格基本是清代漆器风格的延续,品种老化,款式陈旧,工艺靠拢,题材老套,未脱模仿窠臼,高档漆器失却健康质朴,流于浮华庸俗。可贵的是,美术院校的漆器专业进行着现代漆器的创新探索,沈福文先生是开创中国现代漆艺的巨擘。   早在30年代,沈福文先生率先创办了四川省立艺专漆器科。随艺专上升为四川美术学院,漆器科上升为全国高等学府唯一的漆器专业。0世纪下半叶,四川美术学院漆艺专业云集了杨富民、肖连恒、何豪亮、李大树、刘健斌等一批有较深造诣的漆艺教师。他们在沈先生带领下,毕生耕耘漆艺,从器皿造型、色彩、纹饰乃至制漆、髹涂诸方面开展教学研究,采集西南少数民族美术和民间美术精华,融合四川民间漆艺和日本漆艺,形成四川美术学院漆器融会八方又坚守中华的醇厚风格。漆器专业师生还帮助筹建重庆漆器厂、成都漆器厂,重庆、成都漆器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四川美术学院师生的努力。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漆艺专业独立,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设立漆艺专业,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纷纷开设了漆艺课程。美术学院师生们的作品,给漆艺注入了清新气息。遗憾的是,90年代,美术院校教学专业目录中的“漆艺专业”被取消,四川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漆艺专业先后解体,并入装饰艺术专业内。 (五)少数民族漆器中国少数民族多有制作漆木民具的传统。少数民族漆器没有发达地区陈设漆器错彩镂金的美,却一扫陈设漆器玩弄材料技艺的弊端,造型洗练,工艺简易,质朴动人。中国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达多万,聚居在西南凉山、乌蒙山和哀牢山区,地跨云南、四川、贵州与广西。山高林深,环境封闭,使彝族的本元文化一直保存到0世纪末。据传,彝族漆器为狄一伙普创造,流传至今已余年。其审美直追彩陶,比陶器更能适应游牧为主的生活。武装用具如铠甲、盾牌、护腕、护膝、弓箭、箭筒、马鞍、马鞭等,多以牛皮制胎;食器如杯、壶、盘、碗、盒等,多用木材制胎,造型与彩陶时代的钵、豆、敦接近。0世纪,其髹饰方法尚保留着原始社会墨染朱画的简单工艺:米汤调合锅烟灰染黑胎骨,不刮漆灰即髹涂生漆,漆不精制,漆膜粗糙。然后,用桐油加石黄、朱砂调配成黄漆、红漆,在粗糙的黑色漆膜上描画,有的镶上金边银边,有的嵌入磨光的骨珠,有的用金属粉末调漆堆出图案,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拙重有力,风格粗犷强悍。喜德县吉伍家族世代相传髹漆技术,美姑县洪果木村也有漆艺世家,白石夫机是第13代传人,布托县有民族漆器厂。彝族漆器今已进入了国内外市场,成为旅游纪念品、居室陈设品、馈赠礼品和美术馆、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品。藏族生活用具、喇嘛教用具及傩戏面具等莫不髹漆。生活用具如奶茶碗、酥油盒、糌粑盒等,多以木材车旋而成,漆篮以竹篾编制而成。其外壁或以朱、黑二色漆髹为间隔的色带,或在红、黑漆地上描以金色图案;或在红、黑漆地上贴金成金色环带,环带上刻细纹以后,罩油光漆;或外壁通体髹金,刻细纹后罩油光漆。傩戏面具则以木材雕凿或以夹纻法成型,再以五彩织物装饰,表情峥嵘狞厉,漆色粗犷浓艳,堪称原始艺术的活化石(图5)。图5:藏族漆木傩戏面具,采自拉萨出版明信片   云南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大理白族自治州民间有雕漆漆器的制作,椰壳作胎,刀锋直露。傣族人民在竹篮、竹编盆、竹编食盒、竹编饭桌上髹漆。思茅佤族人民用竹篾绕作足箍、腰箍,其上髹漆,套于脚踝或腰上作为装饰。阿坝州羌族和侗族、普米族和摩梭人也能制作髹漆器物。东北哈萨克人用漆在木碗、木勺、木盘、马奶盆、捣马奶杵子上绘制简朴的黑花如花草、动物和线纹、角纹,涂透明漆,审美朴素爽利。   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0世纪,世界之动荡、变革、进步……迅猛如奔雷闪电。艺术裹挟其中,起落反复,螺旋式前进是历史的必然。0世纪末,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遽转变,自耕自足社会形态形成的农业文明、手工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发生了激烈冲撞,化工涂料对天然漆髹饰工艺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当着人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准进一步提高以后,必将厌倦工业制品带来人与自然的疏远,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唤手工技艺的复归,手工制品包蕴的人文价值将被重新开掘。服务于现代生活、传达现代审美的天然漆漆器,将走进富裕以后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器卷·前言》年会议讨论稿,全文载于《文艺研究》年3期,为《中国日报》当年1月日9版通版转载,收入《长北漆艺笔记》,江苏凤凰出版社年版)作者简介:长北(4-),扬州人,艺术史论家,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博物馆聘任专家,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出版专著近30种,发表论文、评论、散文余篇。半个世纪以来,以一人之力、克几十年之功出版史类专著《中国艺术史纲》(高教教材)《江苏手工艺史》《扬州漆器史》和按史梳理的《中国艺术论著导读》(高教教材)、按史排列的《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及漆艺史类著作《中国传统工艺集萃·天然漆髹饰卷》(国家项目)《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江苏卷·漆艺》(国家项目,主编并撰全部文字)等多种,其中多本再版或修订再版;往世界各地调查工坊博物馆并钻研古籍,克几十年之功梳理东亚髹饰工艺体系几千年的动态流变,出版被称为“鸿篇巨著”的《髹饰录与东亚漆艺——传统髹饰工艺体系研究》(国家项目)并已修订等待再版;以工坊博物馆古今典籍为多重证据,出版《髹饰录图说》《髹饰录析解》等深浅不同校勘研究《髹饰录》的著作,各已修订重版;立足当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ctech2011.net/hmju/13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